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大常的解释

大常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周礼》春官 宗伯-巾车中的「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钩,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篇,“大常”解释为是一种正幅上画有日月徽号的旗。正幅下边缀有十二根旒(飘带),旒上画有龙。 原文 »

〔2〕出自《周礼》夏官 司马-大司马中的「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旂,军吏载旗,师都载旃,乡家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旟,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狝田,如蒐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篇,“大常”解释为及下旂、旗、旖、物、旐、旖,皆旌旗名(参见《春官·司常》第2节)。 原文 »

〔3〕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中的「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篇,“大常”解释为基本生存条件,如水草之类。与小变相对。 原文 »

下一词汇: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