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大路的解释

大路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荀子》礼论篇 第十九中的「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尝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发齐也,太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篇,“大路”解释为天子祭天时坐的车。 原文 »

〔2〕出自《礼记》礼器中的「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此以少为贵也。」篇,“大路”解释为殷代天子祭天所乘之车。 原文 »

〔3〕出自《淮南子》第十一卷 齐俗训中的「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宂之兽,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礼义之生,货材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参孝已之美,而生盗跖、庄蹻之邪。故有大路龙旂,羽盖垂緌,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逾备之奸;有诡文繁绣,弱緆罗纨,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篇,“大路”解释为即大车。路:通“辂”。龙旂:画有龙纹交错的旗子。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的「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疏,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篇,“大路”解释为正道。 原文 »

〔5〕出自《古文观止》《左传》中的「臧哀伯谏纳郜鼎」篇,“大路”解释为天子祭祀时用的车。越(kuò)席:蒲草席。 原文 »

下一词汇:大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