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旦暮的解释

旦暮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启-任彦昇中的「性与天道,事绝称言,岂其多幸,亲逢旦暮。臣早奉龙潜,与贾、马而入室;晚属天飞,比严、徐而待诏。惟君知臣,见于讷言之旨;取求不疵,表于辩才之戏。」篇,“旦暮”解释为这里指早期与晚期。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后从救刘延于白马,攸画策斩颜良。语在《武纪》。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猝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擒)饵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军食方尽,攸言于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 ,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余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邀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将攻破之,尽斩琼等。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篇,“旦暮”解释为早晚之间。形容时间不长。 原文 »

〔3〕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篇,“旦暮”解释为很短的时间,含有偶然的意思。 原文 »

下一词汇: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