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孟子》尽心章句-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中的「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篇,“大人”解释为:高于“事君人者”“安社稷臣者”“天民者”的杰出卿大夫,或能“王天下”的诸侯。 原文 »
〔2〕出自《庄子》外篇-在宥中的「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篇,“大人”解释为:即上句的“至贵”的人。 原文 »
〔3〕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中的「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篇,“大人”解释为:指圣人。 原文 »
〔4〕出自《文选》鸟兽上-贾谊中的「“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篇,“大人”解释为:品德高尚的人。不曲:不为利禄弯腰。 原文 »
〔5〕出自《文选》公宴-颜延年中的「国尚师位,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篇,“大人”解释为:对尊者之称谓。此处指太子。长物:长育万物。 原文 »
〔6〕出自《文选》赞-夏侯孝若中的「谈者又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神交造化,灵为星辰,此又奇怪惚恍不可备论者也。大人来守此国,仆自京都,言归定省。睹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徘徊路寝,见先生之遗像,逍遥城郭,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乃作颂焉。」篇,“大人”解释为:夏侯湛之父夏侯庄。《文选·夏侯常侍诔》:“父守淮岱,治亦有声。”胡绍英《文选笺证》曰:“淮,即淮南,岱即乐陵,是夏侯庄更为乐陵守。”此国:指乐陵。 原文 »
〔7〕出自《文选》论一-王子渊中的「文学曰:“《书》云:‘迪一人,使四方若卜筮。’夫忠贤之臣,导主志,承君惠,摅盛德而化洪,天下安澜,比屋可封,何必歌咏诗赋可以扬君哉?愚窃惑焉。”浮游先生色勃眦溢曰:“是何言与!昔周公咏文王之德而作《清庙》,建为《颂》首;吉甫叹宣王穆如清风,列于《大雅》。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故自刺史之来也,宣布诏书,劳来不怠,令百姓遍晓圣德,莫不沾濡,厖眉耆耇之老,咸爱惜朝夕,愿济须臾,且观大化之淳流。于是皇泽丰沛,主恩满溢,百姓欢欣,中和感发,是以作歌而咏之也。传曰:‘诗人感而后思,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作。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臣子于君父之常义,古今一也。今子执分寸而罔亿度,处把握而却寥廓,乃欲图大人之枢机,道方伯之失得,不亦远乎?”」篇,“大人”解释为:李善注:“大人,谓天子也。”枢机:此处指国家要务。 原文 »
〔8〕出自《文选》铭-陆佐公中的「惟帝建国,正位辨方。周营洛涘,汉启岐梁。居因业盛,文以化光。爰有象阙,是惟旧章。青盖南洎,黄旗东指。悬法无闻,藏书弗纪。大人造物,龙德休否。建此百常,兴兹双起。伟哉偃蹇,壮矣巍巍。旁映重叠,上连翠微。布教方显,浃日初辉。悬书有附,委箧知归。郁崛重轩,穹隆反宇。形耸飞栋,势超浮柱。色法上圆,制模下矩。周望原隰,俯临烟雨。前宾四会,却背九房。北通二辙,南凑五方。暑来寒往,地久天长。神哉华观,永配无疆。」篇,“大人”解释为:德行高尚的人。此指梁武帝萧衍。 原文 »
〔9〕出自《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的「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条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篇,“大人”解释为:这里指圣明的君主。 原文 »
〔10〕出自《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中的「出为弘农太守。数岁,转赵相,以疾去官。起家为河东太守。岁余,迁淮北都督护军,复以疾去。恕所在,务存大体而已;其树惠爱,益得百姓欢心,不及于畿。顷之,拜御史中丞。恕在朝廷,以不得当世之和,故屡在外任。复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时征北将军程喜,屯蓟。尚书袁侃等,戒恕曰:“程申伯处先帝之世,倾田国让于青州;足下今俱杖节使,共屯城:宜深有以待之。”而恕不以为意。至官未期,有鲜卑大人儿,不由关塞,径将数骑诣州;州斩所从来小子人,无表言上。喜于是劾奏恕;下廷尉,当死。以父畿勤事水死,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恕倜傥任意,而思不防患,终致此败。」篇,“大人”解释为:首领。 原文 »
〔11〕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后皇女淑薨,追封谥平原懿公主。群上疏曰:“长短有命,存亡有分。故圣人制礼,或抑或致,以求厥中;防墓有不修之俭,嬴、博有不归之魂。夫大人动合天地,垂之无穷;又大德不逾闲,动为师表故也。岁下殇,礼所不备,况未期月?而以成人礼送之,加为制服;举朝素衣,朝夕哭临:自古以来,未有此比。而乃复自往视陵,亲临祖载。愿陛下抑割无益有损之事,但悉听群臣送葬,乞车驾不行。此万国之至望也。闻车驾欲幸摩陂,实到许昌;宫上下,皆悉俱东。举朝大小,莫不惊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于便处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移徙求安,则亦无益。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又贼地闻之,以为大衰。加所烦费,不可计量。且(由)吉士贤人,当盛衰,处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宁;乡邑从其风化,无恐惧之心。况乃帝王万国之主,静则天下安,动则天下扰;行止动静,岂可轻脱哉?”帝不听。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帝答曰:“王者宫室,亦宜并立。灭贼之后,但当罢守耳,岂可复兴役邪?是故君之职,萧何之大略也。”群又曰:“昔汉祖唯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犹非其壮丽。今虏未平,诚不宜与古同也。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辞;况乃天王,莫之敢违。前欲坏武库,谓不可不坏也;后欲置之,谓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辞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汉明帝欲起德阳殿,钟离意谏,即用其言,后乃复作之;殿成,谓群臣曰:‘钟离尚书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岂惮臣,盖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圣听,不及意远矣。”帝于是有所减省。」篇,“大人”解释为:圣人。动:举动。 原文 »
〔12〕出自《三国志》满田牵郭传中的「文帝践阼,拜招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昌平。是时,边民流散山泽;又亡叛在鲜卑中者,处有千数。招广布恩信,招诱降附。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率将部曲,咸各归命;使还本郡。又怀来鲜卑素利、弥加等余万落;皆令款塞。大军欲征吴,召招还。至,值军罢,拜右中郎将。出为雁门太守。郡在边陲,虽有候望之备,而寇抄不断。招既教民战阵,又表复乌丸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于是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又搆间离散,使虏更相猜疑。鲜卑大人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为隙,将部落万余家诣郡附塞。敕令还击比能,杀比能弟苴罗侯,及叛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大结怨仇。是以招自出,率将归泥等,讨比能于云中故郡,大破之。招通河西鲜卑附头等余万家。缮治陉北故上馆城,置屯戍以镇内外;夷虏大小,莫不归心;诸叛亡虽亲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于是野居晏闭,寇贼静息。招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所治广武,井水咸苦;民皆担辇远汲流水,往返里。招准望地势,因山陵之宜,凿源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篇,“大人”解释为:首领。步度根、泄归泥:二人事见本书卷三十《鲜卑传》。 原文 »
〔13〕出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书载“蛮夷猾夏”,诗称“ 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建安中,呼厨泉南单于入朝,遂留内侍,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于汉旧。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汉)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会袁绍兼河北,乃抚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其后尚、熙又逃于蹋顿。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而边民得用安息。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其习俗、前事,撰汉记者已录而载之矣。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以备夷之变云。」篇,“大人”解释为:少数族首领。狄:北方少数族的泛称。 原文 »
〔14〕出自《仪礼》士相见礼中的「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篇,“大人”解释为:指公卿大夫。 原文 »
〔15〕出自《楚辞》九章-怀沙中的「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篇,“大人”解释为:即“圣人”“君子”。盛:赞美。 原文 »
〔16〕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中的「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篇,“大人”解释为:指德行高尚的人。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