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砥砺的解释

砥砺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序下-任彦昇中的「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于建康官舍。皇朝轸恸,储铉伤情。有识衔悲,行路掩泣。岂直舂者不相,工女寝机而已哉!故以痛深衣冠,悲缠教义,岂非功深砥砺,道迈舟航,没世遗爱,古之益友。追赠太尉,侍中、中书监如故。给节,加羽葆鼓吹,增班剑六十人。谥曰文宪,礼也。」篇,“砥砺”解释为磨刀石。吕向注:“所以磨利其器,以喻利人。”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是时,文帝为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默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百,并前百户。又分邑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猝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篇,“砥砺”解释为本意是磨刀石。这里指磨练自己。 原文 »

〔3〕出自《山海经》第二卷 西山经-西次四经中的「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穀,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篇,“砥砺”解释为磨刀石。 原文 »

〔4〕出自《山海经》第四卷 东山经-东次二经中的「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篇,“砥砺”解释为磨刀石。 原文 »

〔5〕出自《山海经》第五卷 中山经-中次二经中的「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篇,“砥砺”解释为磨刀石。 原文 »

〔6〕出自《山海经》第五卷 中山经-中次八经中的「又东南七十里,曰讙山,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锡。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篇,“砥砺”解释为磨刀石。 原文 »

〔7〕出自《山海经》第五卷 中山经-中次九经中的「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篇,“砥砺”解释为磨刀石。 原文 »

〔8〕出自《山海经》第五卷 中山经-中次十二经中的「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篇,“砥砺”解释为磨刀石。 原文 »

下一词汇: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