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杂拟上-谢灵运中的「卓荦偏人,而文最有气,所得颇经奇。」篇,“东平”解释为:地名。《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典略》:“刘桢字公幹,东平宁阳人。”其地在今山东宁阳南。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夏月,司徒王允与吕布共杀卓。卓将李傕、郭汜等,杀允攻布。布败,东出武关。傕等擅朝政。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抄略为资。今不若蓄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篇,“东平”解释为: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东。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中的「中山恭王衮,建安年,封平乡侯。少好学,年余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黄初年,进爵为公,官属皆贺,衮曰:“夫生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多骄逸之失。诸贤既庆其休,宜辅其阙。”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诏察公举措,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称陈衮美。衮闻之,大惊惧;责让文学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如此。年,为北海王。其年,黄龙现邺西漳水,衮上书赞颂。诏赐黄金千斤,诏曰:“昔唐叔馈禾,东平献颂;斯皆骨肉赞美,以彰懿亲。王研精坟典,耽味道真,文雅焕炳;朕甚嘉之!王其克慎明德,以终令闻。”年,改封赞王。年,徙封濮阳。太和年,就国。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习为家人之事。年冬,入朝。年,改封中山。初,衮来朝,犯京都禁。青龙元年,有司奏衮。诏曰:“王素敬慎,邂逅至此。其以议亲之典议之。”有司固执。诏削县,户百。衮忧惧,戒敕官属愈谨;帝嘉其意。年,复所削县。年秋,衮得疾病,诏遣太医视疾;殿中虎贲赍手诏、赐珍膳相属;又遣太妃、沛王林并就省疾。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愿托贤灵以弊发齿;营吾兆城,必往从之。《礼》:‘男子不卒妇人之手。’亟以时成东堂。”堂成,名之曰“遂志之堂”,舆疾往居之。又令世子曰:“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此亦谓大罪恶耳。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嗟尔小子,慎修乃身;奉圣朝以忠贞,事太妃以孝敬。闺闱之内,奉令于太妃;阃阈之外,受教于沛王。无怠乃心,以慰予灵。”其年薨。诏沛王林留,讫葬;使大鸿胪持节典护丧事,宗正吊祭,赠赗甚厚。凡所著文章万余言。才不及陈思王,而好与之侔。子孚嗣。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千百户。」篇,“东平”解释为:即东汉东平王刘苍。献颂:刘苍的哥哥东汉明帝刘庄,曾为父亲刘秀撰《光武本纪》,送给刘苍看。刘苍看了写了一篇《光武受命中兴颂》献上,受到赞赏。事见《后汉书》卷四十二《东平王刘苍传》。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三嗣主传中的「凤凰元年秋月,征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遣乐乡都督陆抗围取阐,阐众悉降;阐及同计数人,皆夷族。大赦。是岁,右丞相万彧被谴,忧死;徙其子弟于庐陵。何定奸秽发闻,伏诛。皓以其恶似张布,追改定名为“布”。年春月,以陆抗为大司马。司徒丁固卒。秋月,改封淮阳为鲁,东平为齐;又封陈留、章陵等王:凡王,王给千兵。大赦。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恃皓宠遇,绳之以法。妾以诉皓,皓大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望之下。是岁,太尉范慎卒。年,会稽妖言:章安侯奋当为天子。临海太守奚熙与会稽太守郭诞书,非论国政。诞但白熙书,不白妖言;送付建安作船。遣郡督何植收熙;熙发兵自卫,断绝海道。熙部曲杀熙,送首建业,夷族。秋月,遣使者人,分至州郡,科出亡叛。大司马陆抗卒。自改年及是岁,连大疫。分郁林为桂林郡。」篇,“东平”解释为: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齐: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 原文 »
〔5〕出自《容斋随笔》三嗣主传中的「曹操、唐庄宗」篇,“东平”解释为:郡国名。今属山东。相:郡国之相,西汉时为王国最高行政长官,后来王国势力渐弱,相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