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方城的解释

方城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张平子中的「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篇,“方城”解释为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东北,西连伏牛山脉。墉(yōng):城墙。 原文 »

〔2〕出自《文选》碑文下-王简棲中的「惟齐继五帝洪名,纽三王绝业。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服。是以惟新旧物,康济多难,步中《雅》《颂》,骤合《韶》 》,炎区九译,沙场一候。粤在于建武焉,乃诏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江夏王,观政藩维,树风江汉。择方城之令典,酌龟蒙之故实,政肃刑清,于是乎在。宁远将军长史、江夏内史、行事彭城刘府君讳暄,智刃所游,日新月故,道胜之韵,虚往实归。以此寺业废于已安,功坠于几立,慨深覆篑,悲同弃井,因百姓之有余,间天下之无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竞。亘丘被陵,因高就远;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夕露为珠网,朝霞为丹雘,九衢之草千计,四照之花万品,崖谷共清,风泉相涣。金资宝相,永藉闲安;息心了义,终焉游集。」篇,“方城”解释为春秋时楚国在其北境所筑长城。此指楚。《春秋左传·僖公四年》:“楚国以方城为城。”令典:美好的法令。《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5382号"]/pic/texts/xo06u-vx8o.png[/img]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 原文 »

〔3〕出自《文选》碑文下-沈休文中的「方城汉池,南顾莫重。北指崤潼,平涂不过七百;西接峣武,关路曾不盈千。蛮陬夷徼,重山万里,小则俘民略畜,大则攻城剽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椎埋穿掘之党,阡陌成群;慠法侮吏之人,曾莫禁御。累藩咸受其弊,历政所不能裁。加以戎羯窥窬,伺我边隙。北风未起,马首便以南向;塞草未衰,严城于焉早闭。」篇,“方城”解释为春秋时楚国在其北境所筑长城。汉池:以汉水为护城河。《春秋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中的「文帝即王位,以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及践阼,进封鄚侯,诏郃与曹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召郃与真并朝许宫。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千百户。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悬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毕湛经明行修。诏曰:“昔祭遵为将,奏置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篇,“方城”解释为山名。在今河南叶县西南。 原文 »

〔5〕出自《古文观止》《左传》中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篇,“方城”解释为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 原文 »

下一词汇: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