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夫然的解释

夫然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孝经》中的「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篇,“夫然”解释为夫,发语词。然,如此、这样。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能以孝道治理天下、治理列国、治理家族。 原文 »

〔2〕出自《文选》论二-韦弘嗣中的「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夫然,故孝友之行立,贞纯之名章也。」篇,“夫然”解释为如此。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布诛,涣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自大乱以来,数年矣。民之欲安,甚于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于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拜为沛南部都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篇,“夫然”解释为能够这样。 原文 »

下一词汇:奉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