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浮屠的解释

浮屠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增广贤文》中的「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美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篇,“浮屠”解释为佛教语,指佛塔。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濊;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其俗好衣帻,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自服印绶衣帻千有余人。部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国以与乐浪;吏译转有异同,臣智激韩忿,攻带方郡崎离营。时太守弓遵、乐浪太守刘茂兴兵伐之;遵战死,郡遂灭韩。其俗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无跪拜之礼。居处作草屋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之别。其葬有椁无棺。不知乘牛马,牛马尽于送死。以璎珠为财宝,或以缀衣为饰,或以悬项垂耳;不以金银锦绣为珍。其人性强勇,魁头露紒,如炅兵;衣布袍,足履革蹻蹋。其国中有所为及官家使筑城郭,诸年少勇健者,皆凿脊皮,以大绳贯之,又以丈许木插之;通日讙呼作力,不以为痛:既以劝作,且以为健。常以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月农功毕,亦复如之。信鬼神,国邑各立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涂”;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诸亡逃至其中,皆不还之,好作贼。其立苏涂之义,有似浮屠,而所行善恶有异。其北方近郡诸国差晓礼俗,其远处直如囚徒奴婢相聚。无他珍宝。禽兽草木略与中国同。出大栗,大如梨。又出细尾鸡,其尾皆长尺余。其男子时时有文身。又有州胡在马韩之西海中大岛上;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韩同。皆髡头如鲜卑,但衣韦,好养牛及猪。其衣有上无下,略如裸势。乘船往来,市买韩中。」篇,“浮屠”解释为梵文Buddhɑ的音译,即佛。这里指佛教寺院。 原文 »

〔3〕出自《容斋随笔》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儒人论佛书」篇,“浮屠”解释为梵语音译。佛陀,和尚,塔。 原文 »

〔4〕出自《古文观止》欧阳修中的「释秘演诗集序」篇,“浮屠”解释为和尚。 原文 »

〔5〕出自《太平广记》报应征应中的「师夜光」篇,“浮屠”解释为也作“浮图”。梵语音译词。意为佛陀。 原文 »

下一词汇:辐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