鲋鱼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山海经》第三卷 北山经-北次三经中的「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臤肉(上下)],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篇,“鲋鱼”解释为:鲋(fù)鱼,鲫鱼。 原文 »
〔2〕出自《山海经》第五卷 中山经-中山一经中的「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篇,“鲋鱼”解释为:鲫鱼。 原文 »
〔3〕出自《庄子》杂篇-外物中的「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转化为成语:涸辙之鲋)」篇,“鲋鱼”解释为:鲋(fù)鱼,鲫鱼。 原文 »
下一词汇: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