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旦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第二中的「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篇,“公旦”解释为: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之子周成王,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文王》: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别歌颂文王、武王之德。作者无考,《文王》一篇,有以为周公所作。 原文 »
〔2〕出自《文选》军戎-王仲宣中的「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篇,“公旦”解释为:即周公,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名姬旦。 原文 »
〔3〕出自《文选》论四-陆士衡中的「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废兴,系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 。故世及之制,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末折,侵弱之舋,遘自三季,陵夷之祸,终于七雄。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公旦目涉商人之戒,文质相济,损益有物。故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之制,有隆焉尔者,岂玩二王之祸而 经世之筭乎?固知百世非可悬御,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之困,痛于陵夷也。是以经始权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治之具也。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及承微积弊,王室遂卑,犹保名位,祚垂后嗣,皇统幽而不辍,神器否而必存者,岂非置势使之然与!」篇,“公旦”解释为:即周公。周公名姬旦。商人之戒:指商纣为周所灭之戒。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的「征隆为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青龙中,大治殿舍,西取长安大钟。隆上疏曰:“昔周景王不仪刑文、武之明德,忽公旦之圣制;既铸大钱,又作大钟;单穆公谏而弗听,伶州鸠对而弗从;遂迷不反,周德以衰。良史记焉,以为永鉴。然今之小人,好说秦、汉之奢靡以荡圣心,求取亡国不度之器,劳役费损,以伤德政;非所以兴礼乐之和,保神明之休也。”是日,帝幸尚方,隆与卞兰从。帝以隆表授兰,使难隆曰:“兴衰在政,乐何为也?化之不明,岂钟之罪?”隆曰:“夫礼乐者,为治之大本也。故‘箫韶成,凤凰来仪’;雷鼓变,天神以降;政是以平,刑是以措:和之至也。新声发响,商辛以陨;大钟既铸,周景以弊。存亡之机,恒由斯作,安在废兴之不阶也?君举必书,古之道也;作而不法,何以示后?圣王乐闻其阙,故有箴规之道;忠臣愿竭其节,故有匪躬之义也。”帝称善。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易传》曰:‘上不俭,下不节,孽火烧其室。’又曰:‘君高其台,天火为灾。’此人君苟饰宫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应之以旱,火从高殿起也。上天降鉴,故谴告陛下;陛下宜增崇人道,以答天意。昔太戊有桑榖生于朝,武丁有雊雉登于鼎;皆闻灾恐惧,侧身修德;年之后,远夷朝贡;故号曰中宗、高宗。此则前代之明鉴也。今案旧占:灾火之发,皆以台榭宫室为诫。然今宫室之所以充广者,实由宫人猥多之故。宜简择留其淑懿,如周之制,罢省其余。此则祖己之所以训高宗,高宗之所以享远号也。”诏问隆:“吾闻汉武帝时,柏梁灾,而大起宫殿以厌之,其义云何?”隆对曰:“臣闻西京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营,以厌火祥;乃夷越之巫所为,非圣贤之明训也。《行志》曰:‘柏梁灾,其后有江充巫蛊(也)卫太子事。’如《志》之言,越巫建章无所厌也。孔子曰:‘灾者修类应行,精祲相感,以戒人君。’是以圣主睹灾责躬,退而修德,以消复之。今宜罢散民役,宫室之制,务从约节;内足以待风雨,外足以讲礼仪;清扫所灾之处,不敢于此有所立作;萐莆、嘉禾必生此地,以报陛下虔恭之德。岂可疲民之力,竭民之财?实非所以致符瑞而怀远人也。”帝遂复崇华殿;时郡国有龙现,故改曰“龙殿”。」篇,“公旦”解释为:即周公。周公名旦。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