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穆天子传》卷一中的「癸酉,天子舍于漆[生僻字 详见原文],乃西钓于河,以观[缺字]智之[缺字]。」篇,“癸酉”解释为:十一月二十八日。距前“辛丑”三十二日。丁谦《干支表》:“距前三十二日,舍漆泽,西钓于河。翟本作‘癸卯’。”顾实作“三月初六日癸卯”,天子舍于渗泽,西钓于河,距前“辛丑”二日。檀本作“癸卯”,陈逢衡、翟云升、顾实、王贻樑皆从之。顾实云:“‘酉’当作‘卯’。”常征云:“‘癸卯’误为‘癸酉’。”皆根据“酉”“卯”古文形似而判定。若作“癸卯”,即十月二十八日,距前二日。案,穆王此间一月余,可能在这一带作战,或于此备战,计议远征。不应为使日期紧凑、前后相连而肆意篡改。 原文 »
〔2〕出自《穆天子传》卷四中的「癸酉 ,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生僻字 详见原文]骝而左绿耳 ,右骖赤蘎而左白[生僻字 详见原文] 。天子主车,造父为御,[生僻字 详见原文][生僻字 详见原文]为右 。」篇,“癸酉”解释为:九月一日。距前“壬申”一日。丁谦《干支表》:“距前一日,东南驰行,至于巨蒐。”顾实作“八月十一日”,亦距前一日。 原文 »
〔3〕出自《穆天子传》卷四中的「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径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篇,“癸酉”解释为:十一月二日。距前“丙寅”七日。丁谦《干支表》:“距‘庚午’三日,绝翟道,升太行山,乃济河入于宗周,亦三日行千里。”“庚午”,见本节注。顾实作“十月十二日”,距前“丙寅”七日。 原文 »
〔4〕出自《穆天子传》卷六中的「癸酉,天子南祭白鹿于漯[缺字],乃西饮于草中。大奏广乐,是曰乐人。」篇,“癸酉”解释为:九月二十日。距前“辛未”二日。 原文 »
〔5〕出自《穆天子传》卷六中的「癸酉,天子南征,至于菹台。」篇,“癸酉”解释为:十一月二十一日。距前“己巳”四日。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文帝纪中的「黄初元年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子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赐男子爵人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级。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封爵、增位各有差。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郡国、县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赐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是岁,长水校尉戴陵谏不宜数行弋猎。帝大怒,陵减死罪等。」篇,“癸酉”解释为:旧历初一日。曹丕称帝,年号定为“黄初”:孙权称王,年号定为“黄武”,称帝之后又改“黄龙”。魏、吴二国的初定年号,均含有一个“黄”字,与汉代流行的“五德终始”政治理论密切相关。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明帝纪中的「年春月,诏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月,癸酉,行东巡;所过存问高年鳏寡孤独,赐谷帛。乙亥,月犯轩辕大星。夏月,壬寅,行幸许昌宫。甲子,初进新果于庙。月,皇子殷薨,追封谥安平哀王。秋月,以卫尉董昭为司徒。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冬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于成山,杀贺。月,丙寅,太白昼现;有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星。庚寅,陈思王植薨。月,行还许昌宫。」篇,“癸酉”解释为:旧历初七日。 原文 »
〔8〕出自《三国志》明帝纪中的「年春月,(乙)己未,太白犯荧惑。癸酉,诏曰:“‘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而顷多以无辜死。其减鞭杖之制,著于令。”月,庚寅,山阳公薨;帝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己酉,大赦。夏月,大疫。崇华殿灾。丙寅,诏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庙。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葬以汉礼。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篇,“癸酉”解释为:旧历十八日。 原文 »
〔9〕出自《三国志》三少帝纪中的「月,邺及上(谷)洛并言甘露降。(夏)月,丙午,改元为甘露。乙丑,青龙现元城县界井中。秋月,己卯,卫将军胡遵薨。癸未,安西将军邓艾,大破蜀大将姜维于上邽。诏曰:“兵未极武,丑虏摧破。斩首获生,动以万计。自顷战克,无如此者。今遣使者犒赐将士,大会临飨,饮宴终日。称朕意焉。”月,庚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癸酉,以太尉司马孚为太傅。月,以司徒高柔为太尉。冬月,以司空郑冲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篇,“癸酉”解释为:旧历二十九日。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