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河曲的解释

河曲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篇,“河曲”解释为地名。 原文 »

〔2〕出自《文选》杂拟上-谢灵运中的「管书记之任,有优渥之言。」篇,“河曲”解释为黄河弯曲之处。曹丕《与吴质书》:“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信写于黄河南岸的孟津。 原文 »

〔3〕出自《山海经》第五卷 中山经-中次三经中的「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卢。[鬼申(半包围)]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钅(虍豕)(左右)],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篇,“河曲”解释为黄河弯曲的地方。 原文 »

〔4〕出自《古文观止》《左传》中的「吕相绝秦」篇,“河曲”解释为晋地名,在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一带。 原文 »

〔5〕出自《春秋》《左传》中的「文公十二年」篇,“河曲”解释为地名,在今山西忻州。 原文 »

下一词汇: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