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战国策》中的「孟尝君将入秦」篇,“何如”解释为:何往。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分之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数,莫能相;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篇,“何如”解释为:怎么办。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簿。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辅国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延熙()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尚书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慰劳。」篇,“何如”解释为:与……相比怎么样。宗预:传见本书卷四十五。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纂问朴曰:“至于贵州养生之具,实绝余州矣;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朴对曰:“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耳;至于著作为世师式,不负于余州也。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扬雄见《易》作《太玄》,见《论语》作《法言》;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之文:于今天下所共闻也。”纂曰:“仲父何如”?宓以簿击颊,曰:“愿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淮、济渎,江为其首。此其也。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昔尧遭洪水,鲧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以来功莫先者。此其也。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此便鄙州之阡陌;明府以雅意论之:何若于天下乎?”于是,纂逡巡无以复答。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篇,“何如”解释为:(觉得)怎么样。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