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淮南的解释

淮南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江文通中的「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篇,“淮南”解释为汉代淮南王刘安。《神仙传》曰:“淮南王安,好神仙之道,海内方士从其游者多矣。”以上二句均因咏香炉峰而言及丹、鼎。 原文 »

〔2〕出自《宋词三百首》词人-姜夔中的「踏莎行」篇,“淮南”解释为指今安徽合肥。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遂还许。袁术欲称帝于淮南,使人告吕布。布收其使,上其书。术怒,攻布,为布所破。秋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篇,“淮南”解释为这里指当时的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九江郡是西汉初淮南王的封国,其地在淮水之南。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三少帝纪中的「正元元年冬月,壬辰,遣侍中持节,分适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癸巳,假大将军司马景王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戊戌,黄龙现于邺井中。甲辰,命有司论废立定策之功,封爵、增邑、进位、班赐,各有差。年春正月,乙丑,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戊戌)戊寅,大将军司马景王征之。癸未,车骑将军郭淮薨。闰月,己亥,破钦于乐嘉;钦遁走,遂奔吴。甲辰,安风淮津都尉斩俭,传首京都。壬子,复特赦淮南士民诸为俭、钦所诖误者。以镇南将军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司马景王薨于许昌。月,丁巳,以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甲子,吴大将孙峻等众号万,至寿春;诸葛诞拒击破之,斩吴左将军留赞,献捷于京都。月,立皇后卞氏,大赦。夏月甲寅,封后父卞隆为列侯。甲戌,以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骠骑将军。秋月,以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月,辛亥,蜀卫将军姜维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与战洮西。经大败,还保狄道城。辛未,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拒维。戊辰,复遣太尉司马孚为后继。月,庚子,讲《尚书》业终;赐执经亲授者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各有差。甲辰,姜维退还。冬月,诏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吾深痛愍,为之悼心!其令所在郡、典农及安、抚夷护军、各部大吏:慰恤其门户,无差赋役年;其力战死事者,皆如旧科。勿有所漏。”月,甲午,以陇右郡及金城,连年受敌,或亡叛投贼;其亲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癸丑,诏曰:“往者洮西之战,将吏士民或临阵战亡,或沉溺洮水。骸骨不收,弃于原野。吾常痛之。其告征西、安西将军:各令部人于战处及水次钩求尸丧,收敛藏埋,以慰存亡。”」篇,“淮南”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诖(guà)误:蒙骗上当。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中的「乐陵王茂,建安年,封万岁亭侯。年,改封平舆侯。黄初年,进爵,徙封乘氏公。年,徙封中丘。茂性傲佷,少无宠于太祖。及文帝世,又独不王。太和元年,徙封聊城公,其年为王。诏曰:“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庳;近汉氏淮南、阜陵,皆为乱臣逆子,而犹或及身而复国,或至子而锡土。有虞,建之于上古;汉文、明、章,行之乎前代:斯皆敦叙亲亲之厚义也。聊城公茂,少不闲礼教,长不务善道。先帝以为古之立诸侯也,皆命贤者,故姬姓有未必侯者;是以独不王茂。太皇太后,数以为言。如闻茂,顷来少知悔昔之非,欲修善将来。君子与其进,不保其往也。今封茂为聊城王,以慰太皇太后下流之念。”年,改封曲阳王。正始年,东平灵王薨,茂称嗌痛,不肯发哀,居处出入自若。有司奏除国土,诏削县,户百。年,徙封乐陵;诏以茂租奉少,诸子多,复所削户,又增户百。嘉平、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千户。」篇,“淮南”解释为指西汉淮南王刘长(?—前 174)。刘长在汉文帝时骄横不遵法度,被流放,死在途中。见《汉书》卷四十四《淮南王传》。阜陵:指东汉阜陵王刘延(?—公元89)。刘延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曾因谋反罪受处罚。传见《后汉书》卷四十二。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徐胡二王传中的「司马景王新统政,基书戒之曰:“天下至广,万机至猥;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景王纳其言。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常乐亭侯。毌丘俭、文钦作乱,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适与景王会于许昌,景王曰:“君筹俭等何如?”基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若大兵临逼,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于军门矣。”景王曰:“善!”乃令基居军前。议者咸以“俭、钦慓悍,难与争锋”;诏基“停驻”。基以为:“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若或虏略民人,又州郡兵家为贼所得者,更怀离心;俭等所迫胁者,自顾罪重,不敢复还。此为错兵无用之地,而成奸宄之源。吴寇因之,则淮南非国家之有;谯、沛、汝、豫危而不安,此计之大失也。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基屡请,乃听进据!水。既至,复言曰:“兵闻拙速,未睹工迟之久。方今外有强寇,内有叛臣;若不时决,则事之深浅未可测也。议者多欲将军持重;将军持重是也,停军不进非也;持重非不行之谓也,进而不可犯耳。今据坚城,保壁垒,以积实资虏,悬运军粮,甚非计也。”景王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则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城)地:南顿是也!”遂辄进据南顿。俭等从项亦争欲往;发余里,闻基先到,复还保项。时兖州刺史邓艾屯乐嘉,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基知其势分,进兵逼项,俭众遂败。钦等已平,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上疏求分户百,赐叔父子乔爵关内侯,以报叔父拊育之德。有诏特听。」篇,“淮南”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年春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男女。零陵言甘露降。夏月,城沙羡。冬月,将军蒋秘南讨夷贼。秘所领都督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与弟潜,共攻零陵、桂阳,及摇动交州、苍梧、郁林诸郡,众数万人。遣将军吕岱、唐咨讨之,岁余皆破。年春正月,诏曰:“盖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顷者以来,民多征役;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民时:以致饥困。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夏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冬月,民饥,诏开仓廪以赈贫穷。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尺,鸟兽死者太半。夏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郎将秦晃等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月,军还。闰月,大将军瑾卒。秋月,陆逊城邾。」篇,“淮南”解释为曹魏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长江虽然是中国南北方之间的天堑,但是对三国时期的魏、吴两国而言,其稳定的疆域线,却不在长江沿线的江面,而是在其北岸一百里至三百里的陆地之上。因为这才是长于陆战的曹魏和长于水战的孙吴,双方都难以逾越,即使逾越也很难长期保持通畅,从而会招致重大挫败的地理界限。 原文 »

〔8〕出自《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中的「谭字子默。弱冠与诸葛恪等,为太子友;从中庶子转辅正都尉。赤乌中,代恪为左节度。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下吏以此服之。加奉车都尉。薛综为选曹尚书,固让谭曰:“谭心精体密,贯道达微;才照人物,德允众望:诚非愚臣所可越先。”后遂代综。祖父雍卒数月,拜太常,代雍平尚书事。是时,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谭上疏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如此则骨肉之恩生,觊觎之望绝。昔贾谊陈治安之计,论诸侯之势,以为:势重,虽亲必有逆节之累;势轻,虽疏必有保全之祚。故淮南亲弟,不终飨国,失之于势重也;吴芮疏臣,传祚长沙,得之于势轻也。昔汉文帝使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袁盎退夫人之座,帝有怒色。及盎辨上下之仪,陈人彘之戒;帝既悦怿,夫人亦悟。今臣所陈,非有所偏;诚欲以安太子,而便鲁王也。”由是霸与谭有隙。时长公主婿卫将军全琮子寄,为霸宾客;寄素倾邪,谭所不纳。先是,谭弟承与张休俱北征寿春,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军不利,魏兵乘胜陷没营将秦(儿)晃军;休、承奋击之,遂驻魏师。时琮群子绪、端,亦并为将,因敌既驻,乃进击之:凌军用退。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休、承并为杂号将军,绪、端偏裨而已。寄父子益恨,共构会谭。谭坐徙交州。幽而发愤,著《新言》篇。其《知难篇》,盖以自悼伤也。见流年,年,卒于交阯。承字子直。嘉禾中,与舅陆瑁俱以礼征。权赐丞相雍书曰:“贵孙子直,令问休休;至与相见,过于所闻:为君嘉之。”拜骑都尉,领羽林兵。后为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等共平山越,别得精兵千人。还,屯军章阬,拜昭义中郎将。入为侍中。芍陂之役,拜奋威将军,出领京下督。数年,与兄谭、张休等,俱徙交州。年卒。」篇,“淮南”解释为指淮南王刘长(?—前 174)。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文帝时,因骄傲放纵,被流放到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绝食而死。传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汉书》卷四十四。 原文 »

〔9〕出自《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中的「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时权太子登驻武昌,爱人好善。与骘书曰:“夫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也。受性暗蔽,不达道数;虽实区区欲尽心于明德,归分于君子;至于远近士人先后之宜,犹或缅焉,未之能详。《传》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斯其义也,岂非所望于君子哉!”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程秉、潘濬、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周条、石幹人,甄别行状。因上疏奖劝曰:“臣闻人君不亲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职。故舜命贤,则无所用心;弹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不下堂庙,而天下治也。齐桓用管仲,被发载车;齐国既治,又致匡合。近汉高祖揽杰以兴帝业,西楚失雄俊以丧成功。汲黯在朝,淮南寝谋;郅都守边,匈奴窜迹。故贤人所在,折冲万里;信国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方今王化未被于汉北,河、洛之滨尚有僭逆之丑:诚揽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愿明太子重以经意,则天下幸甚!”」篇,“淮南”解释为指刘安(?—前 122)。淮南王刘长的儿子。刘长死,袭爵为王。为父亲的自杀不满,一直想夺取皇帝位置。后事情泄露,被迫自杀。曾组织宾客撰成《淮南子》一书,今存。传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汉书》卷四十四。寝谋:搁置阴谋。 原文 »

〔10〕出自《三国志》王楼贺韦华传中的「孙皓即位,封徐陵亭侯。宝鼎年,皓更营新宫。制度弘广,饰以珠玉,所费甚多。是时盛夏兴工,农守并废。覈上疏谏曰:臣闻汉文之世,州晏然;秦民喜去惨毒之苛政,归刘氏之宽仁;省役约法,与之更始;分王子弟,以藩汉室。当此之时,皆以为泰山之安,无穷之基也。至于贾谊,独以为可痛哭及流涕者,可为长叹息者,乃曰:“当今之势,何异抱火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而谓之安。”其后变乱,皆如其言。臣虽下愚,不识大伦;窃以曩时之事,揆今之势。谊曰:“复数年间,诸王方刚,汉之傅、相称疾罢归;欲以此为治,虽尧、舜不能安。”今大敌据州之地,有大半之众;习攻战之余术,乘戎马之旧势;欲与中国争相吞之计,其犹楚、汉势不两立,非徒汉之诸王淮南、济北而已。谊之所欲痛哭,比今为缓;抱火卧薪之喻,于今(而)为急。大皇帝览前代之如彼,察今势之如此;故广开农桑之业,积不訾之储;恤民重役,务养战士。是以大小感恩,各思竭命。期运未至,早弃万国。自是之后,强臣专政;上诡天时,下违众议;亡安存之本,邀时之利;数兴军旅,倾竭府藏;兵劳民困,无时获安。今之存者,乃创夷之遗众,哀苦之余民耳。遂使军资空匮,仓廪不实;布帛之赐,寒暑不周;重以失业,家户不赡。而北积谷养民,专心向东,无复他警。蜀为西藩,土地险固;加承先主统御之术,谓其守御足以长久;不图朝奄至倾覆,唇亡齿寒,古人所惧。交州诸郡,国之南土:交阯、真,郡已没;日南孤危,存亡难保;合浦以北,民皆摇动,因连避役,多有离叛,而备戍减少,威镇转轻,常恐呼吸复有变故。昔海虏窥窬东县,多得离民;比习海行,狃于往年,抄盗无日。今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诚宜住建立之役,先备预之计;勉垦殖之业,为饥乏之救。惟恐农时将过,东作向晚;有事之日,整严未办。若舍此急,尽力功作;猝有风尘不虞之变,当委版筑之役,应烽燧之急;驱怨苦之众,赴白刃之难:此乃大敌所因为资也。如但固守,旷日持久,则军粮必乏;不待接刃,而战士已困矣。昔太戊之时,桑榖生庭;惧而修德,怪消殷兴。荧惑守心,宋以为灾;景公(下)不从瞽、史之言,而荧惑退舍,景公延年。夫修德于身而感异类,言发于口而通神明。臣以愚蔽,误忝近署;不能翼宣仁泽以感灵祇,仰惭俯愧,无所投处。退伏思惟:荧惑、桑榖之异,天示主。至如他余锱介之妖,仅是门庭小神所为;验之天地,无有他变;而征祥符瑞,前后屡臻;明珠既觌,白雀继现;万亿之祚,实灵所挺;以域为宅,天下为」篇,“淮南”解释为指淮南王刘长(?—前 174)。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文帝时,因骄傲放纵,被流放到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绝食而死。传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汉书》卷四十四。济北:指济北王刘兴居(?—前 175)。刘邦的孙子,初封东牟侯,以参与消灭吕氏势力并迎立文帝有功,晋封济北王。两年后,举兵反,失败自杀。传附《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 原文 »

〔11〕出自《茶经》目录-二之具中的「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篇,“淮南”解释为唐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之一的淮南道的简称。 原文 »

〔12〕出自《茶经》目录-八之出中的「淮南,以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义阳郡、舒州次,(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寿州下,(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也。)蕲州、黄州又下。(蕲州,生黄梅县山谷;黄州,生麻城县山谷,并与金州、梁州同也。)」篇,“淮南”解释为淮河以南一带,唐代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所管辖地带在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到湖北应山、汉阳一带,大致在今江苏北部、安徽和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地区,治所在扬州。 原文 »

下一词汇: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