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假节的解释

假节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中的「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将客数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刺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 詷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反;水遂长,贼船稍(进)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及践阼,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于洞浦。征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明帝即位,增邑百,并前千百户。薨,谥曰威侯。子艾嗣」篇,“假节”解释为一种表示诛杀威权的名号。本意是被朝廷授予节杖。具有假节名号的将领,在战争期间有权诛杀违犯军令者。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玚弟璩,璩子贞,咸以文章显。璩官至侍中。贞咸熙中参相国军事。瑀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官至步兵校尉。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景初中,下邳桓威出自孤微。年而著《浑舆经》,依道以见意。从齐国门下书佐,司徒署吏。后为安(成)城令。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篇,“假节”解释为一种表示诛杀威权的名号。这样的名号当时有三等:最高是使持节,可以诛杀品级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其次是持节,平时可以诛杀无官位的人,战争发生时也可以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最低就是假节,只能在战争发生时诛杀违犯军令的人。都督:官名。是一个战区内各支军队的指挥长官。 原文 »

〔3〕出自《古文观止》《战国策》中的「乐毅报燕王书」篇,“假节”解释为凭借符节,指乐毅凭着魏王的符节出使到燕国一事。 原文 »

下一词汇:见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