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接舆的解释

接舆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论语》微子篇中的「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篇,“接舆”解释为楚国的隐士。一说他姓接名舆,一说因他接孔子之车而歌,所以称他接舆。 原文 »

〔2〕出自《文选》骚下-屈平中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兮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之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篇,“接舆”解释为春秋时楚国隐士。时称“狂者”。髡(kūn)首:古代的一种刑法,剃掉头发。《楚辞集注》:“接舆,楚狂也,被发佯狂,后乃自髡。” 原文 »

〔3〕出自《文选》上书-邹阳中的「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熟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篇,“接舆”解释为楚贤人,佯狂避世。 原文 »

〔4〕出自《文选》设论-东方曼倩中的「“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篇,“接舆”解释为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避世。因其迎孔子车而歌,故称接舆。 原文 »

〔5〕出自《文选》论一-东方曼倩中的「于是吴王戄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发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赐清宴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深念远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谊,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总远方,壹统类,美风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故号圣王。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逢、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篇,“接舆”解释为楚国的隐士,曾以歌规劝孔子归隐。事见《论语·微子》。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或谓宓曰:“足下欲自比于巢、许、皓;何故扬文藻见瑰颖乎”?宓答曰:“仆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何文藻之有扬乎?昔孔子见哀公,言成卷:事盖有不可嘿嘿也。接舆行且歌,论家以光篇;渔父咏沧浪,贤者以耀章。此人者,非有欲于时者也。夫虎生而文炳,凤生而色;岂以采自饰画哉?天性自然也!盖《河》、《洛》由文兴,经由文起;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以仆之愚,犹耻革子成之误,况贤于己者乎?”」篇,“接舆”解释为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孔子到楚国,碰见他唱着歌走过。孔子想和他谈话,他避而不应。见《论语·微子》。 原文 »

〔7〕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中的「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 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 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 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 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 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 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 然丧其天下焉。」篇,“接舆”解释为楚国狂士,隐居不仕。 原文 »

〔8〕出自《古文观止》邹阳中的「狱中上梁王书」篇,“接舆”解释为春秋 时楚国的隐者。 原文 »

〔9〕出自《楚辞》九章-涉江中的「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篇,“接舆”解释为人名,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避世。髡:剃发,古代的一种刑罚。王逸《楚辞章句》:接舆“自刑身体,避世不仕也。” 原文 »

下一词汇: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