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淮南子》第二卷 俶真训中的「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必有波溢而播弃者,其中地而凝滞,亦有以象于物者矣。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又况比于规形者乎?其与道相去亦远矣。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蘖,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若此,则有所受之矣,而非所授者。所受者,无授也,而无不受也。无不受也者,譬若周云之茏苁 ,辽巢彭濞而为雨,沈溺万物而不与为湿焉。」篇,“九鼎”解释为:古代象征着国家的传国之宝,据说是禹所铸造的。 原文 »
〔2〕出自《文选》书下-孙子荆中的「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桓、灵失德,灾衅并兴。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艰。于是九州绝贯,皇纲解纽;四海萧条,非复汉有。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洪基,奄有魏域。土则神州中岳,器则九鼎犹存。世载淑美,重光相袭,固知四隩之攸同,天下之壮观也。」篇,“九鼎”解释为:相传为夏禹所铸造,后又为商、周所保存。是各王朝珍视的重器,成为皇权的象征。 原文 »
〔3〕出自《文选》论二-曹元首中的「昔夏、殷、周之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进。是以轻重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并兼路塞,逆节不生。及其衰也,桓、文帅礼。苞茅不贡,齐师伐楚;宋不城周,晋戮其宰。王纲弛而复张,诸侯傲而复肃。二霸之后,寖以陵迟。吴、楚凭江,负固方城,虽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奸情散于胸怀,逆谋消于唇吻。斯岂非信重亲戚,任用贤能,枝叶硕茂,本根赖之与?」篇,“九鼎”解释为: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史记·孝武本纪》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 原文 »
〔4〕出自《长生殿》论二-曹元首中的「第二十五章 埋玉」篇,“九鼎”解释为:喻分量重,一言九鼎。剧中代指国家。传说夏禹铸九鼎,成为历代传国之宝。 原文 »
〔5〕出自《古文观止》《战国策》中的「司马错论伐蜀」篇,“九鼎”解释为: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原文 »
〔6〕出自《战国策》《战国策》中的「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篇,“九鼎”解释为: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鼎是权力的象征,问鼎成为争夺权力的象征。 原文 »
〔7〕出自《容斋随笔》《战国策》中的「颜率儿童之见」篇,“九鼎”解释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禹铸九鼎,象九州。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临周求鼎之事。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