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羊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淮南子》第十八卷 人间训中的「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亡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位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博。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故趋舍不可不审也,此公孙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人魏也。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无所践者,不义之故也。」篇,“乐羊”解释为:战国时魏国武将。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中的「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也。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超复围州所治冀城,甚急;州乃遣温密出,告急于夏侯渊。贼围数重,温夜从水中潜出。明日,贼见其迹,遣人追遮之。于显亲界,得温,执还诣超。超解其缚,谓曰:“今成败可见,足下为孤城请救而执于人手,义何所施?若从吾言,反谓城中‘东方无救’,此转祸为福之计也。不然,今为戮矣!”温伪许之,超乃载温诣城下。温向城大呼曰:“大军不过日至,勉之!”城中皆泣,称“万岁”。超怒数之曰:“足下不为命计邪?”温不应。时超攻城,久不下;故徐诱温,冀其改意。复谓温曰:“城中故人,有欲与吾同者不?”温又不应。遂切责之,温曰:“夫事君有死无贰,而卿乃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吾岂苟生者乎!”超遂杀之。先是,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敦煌太守马艾卒官,府又无丞;功曹张恭,素有学行,郡人推行长史事:恩信甚著。乃遣子就,东诣太祖,请太守。时酒泉黄华、张掖张进,各据其郡,欲与恭(艾)并势。就至酒泉,为华所拘执;劫以白刃,就终不回。私与恭疏曰:“大人率厉敦煌,忠义显然,岂以就在困厄之中而替之哉!昔乐羊食子,李通覆家;经国之臣,宁怀妻孥邪?今大军垂至,但当促兵以掎之耳!愿不以下流之爱,使就有恨于黄壤也。”恭即遣从弟华,攻酒泉沙头、乾齐县。恭又连兵,寻继华后,以为首尾之援。别遣铁骑百,迎吏官属;东缘酒泉北塞,径出张掖北河,逢迎太守尹奉。于是,张进须黄华之助;华欲救进,西顾恭兵,恐急击其后,遂诣金城太守苏则降:就竟平安,奉得之官。黄初年,下诏褒扬,赐恭爵关内侯。拜西域戊己校尉,数岁,征还,将授以侍臣之位,而以子就代焉。恭至敦煌,固辞疾笃。太和中卒,赠执金吾。就,后为金城太守,父子著称于西州。」篇,“乐羊”解释为:战国时魏国的将军。前 408年,率军越过赵国进攻中山,三年后攻克。当时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肉汤送给他,他坦然喝下。见《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中的「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于军。 赞程季然季然名畿,巴西阆中人也。刘璋时为汉昌长。县有)人,种类刚猛,昔高祖以定关中。巴西太守庞羲以天下扰乱,郡宜有武卫,颇招合部曲。有谗于璋,说羲欲叛者,璋阴疑之。羲闻,甚惧,将谋自守;遣畿子郁宣旨,索兵自助。畿报曰:“郡合部曲,本不为叛;虽有交构,要在尽诚;若必以惧,遂怀异志,非畿之所闻!”并敕郁曰:“我受州恩,当为州牧尽节。汝为郡吏,当为太守效力:不得以吾故有异志也!”羲使人告畿曰:“尔子在郡,不从太守,家将及祸!”畿曰:“昔乐羊为将,饮子之羹;非父子无恩,大义然也!今虽复羹子,吾必饮之!”羲知畿必不为己,厚陈谢于璋以致无咎。璋闻之,迁畿江阳太守。先主领益州牧,辟为从事祭酒。后随先主征吴,遇大军败绩,溯江而还。或告之曰:“后追已至!解船轻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执戟战,敌船有覆者。众大至,共击之,乃死。公弘后生,卓尔奇精。夭命,悼恨未呈。 赞程公弘公弘,名祁,季然之子也。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国。 赞麋芳、士仁、郝普、潘濬麋芳字子方,东海人也。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郝普字子太。义阳人。先主自荆州入蜀,以普为零陵太守。为吴将吕蒙所谲,开城诣蒙。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普至廷尉;濬至太常,封侯。」篇,“乐羊”解释为:战国时魏国的将军。前 408 年,率军越过赵国进攻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肉汤送给他,他坦然喝下。见《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