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孟子》告子章句-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中的「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篇,“南阳”解释为:即汶阳,在泰山之西南,汶水之北,本属鲁,其后逐渐为齐所侵夺。 原文 »
〔2〕出自《文选》表上-诸葛孔明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篇,“南阳”解释为:南阳郡。诸葛亮曾避乱于南阳郡之邓县所属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参见《三国志》本传注引《汉晋春秋》)。 原文 »
〔3〕出自《文选》书中-魏文帝中的「近日南阳宗惠叔,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笑与抃会。当自白书,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乃不忽遗,厚见周称。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猥以蒙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宝。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价,既有秦昭章台之观,而无蔺生诡夺之诳。嘉贶益腆,敢不钦承。谨奉赋一篇,以赞扬丽质。丕白。」篇,“南阳”解释为:地名。今属河南。 原文 »
〔4〕出自《文选》碑文下-沈休文中的「禹穴神皋,地埒分陕,江左已来,常递斯任。东渚巨海,南望秦稽,渊薮胥萃,雚蒲攸在。货殖之民,千金比屋;郛鄽之内,云屋万家。刑政繁舛,旧难详一。南山群盗,未足云多;渤海乱绳,方斯易理。公下车敷化,风动神行,诚恕既孚,钩距靡用。不待赭污之权,而奸渠必翦;无假里端之籍,而恶子咸诛。被以哀矜,孚以信顺。南阳苇杖,未足比其仁;颍川时雨,无以丰其泽。公揽辔升车,牧州典郡,感达民祇,非待期月。老安少怀,涂歌里咏,莫不欢若亲戚,芬若椒兰。麾旆每反,行悲道泣。攀车卧辙之恋,争涂忘远;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篇,“南阳”解释为:汉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苇杖:蒲鞭代杖。《后汉书·刘宽传》载刘宽为南阳太守,“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太祖到酸枣。诸军兵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篇,“南阳”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年岁,戏于讲堂上;颍川司马德操拊其头曰:“孺子,孺子,‘黄中通理’,宁自知不?”廙兄望之,有名于世,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而其友人,皆以谗毁,为表所诛;望之又以正谏不合,投传告归。廙谓望之曰:“赵杀鸣犊,仲尼回轮。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尘于内,则宜模范蠡迁化于外。坐而自绝于时,殆不可也!”望之不从,寻复见害。廙惧,奔扬州,遂归太祖。」篇,“南阳”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安众:县名。县治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北。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有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篇,“南阳”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当时的人提到自己或别人的籍贯时,如果不需要详细说明,通常只是提郡而不提州、县。这种例子在本书中甚多。正因为如此,魏晋以来各地的世家大族又习称为郡望。诸葛亮当初曾经在隆中躬耕,而隆中为南阳郡邓县的属地。 原文 »
〔8〕出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的「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按军法从事!”便牵咨于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于鲁阳城。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于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阵,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篇,“南阳”解释为:郡名。当时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