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纪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中的「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博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 。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篇,“丧纪”解释为:丧事。五服:古代服丧时穿的丧服,按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合称五服。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年春正月,诏曰:“夫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腰绖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则恩所不忍,有减则法废不行。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比选代之间,若有传者,必加大辟。则长吏无废职之负,孝子无犯重之刑。”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军国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月,陆逊讨彭旦等。其年,皆破之。冬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安,不克。诸葛恪平山越事毕,北屯庐江。」篇,“丧纪”解释为:丧事。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刘繇太史慈士燮传中的「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王朗遗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后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还为仇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藉,乡校之所叹闻。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繇长子基,字敬舆。年,居繇丧,尽礼;故吏馈饷,皆无所受。姿容美好,孙权爱敬之。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基大农。权尝宴饮,骑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权欲杀之,威怒甚盛:由基谏争,翻以得免。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余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徙郎中令。权称尊号,改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年卒。后权为子霸,纳基女;赐第区。时宠赐,与全、张比。基弟:铄、尚,皆骑都尉。」篇,“丧纪”解释为:丧事。这里指服丧尽孝。前 694 年,鲁桓公到齐国去,被齐襄公杀死。第二年,周天子嫁王族女子给齐襄公,要求同姓的鲁国主婚。鲁国虽然与齐襄公有仇怨,并未拒绝承担主婚的使命。但是,正在为父亲服丧的鲁庄公,为了避免与仇人齐襄公见面,没有把迎亲的馆舍修筑在都城之内,而是修筑在城外。这种做法《左传》认为合乎礼节。见《左传》庄公元年。 原文 »
〔4〕出自《周礼》天官 冢宰-兽人中的「凡祭祀、丧纪、宾客,共其死兽、生兽。凡兽入于腊人,皮毛筋角入于玉府。」篇,“丧纪”解释为:谓居丧期间虞、祔以后的祭祀。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