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论语》子罕篇中的「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篇,“三军”解释为: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原文 »
〔2〕出自《文选》畋猎中-扬子云中的「于是天清日晏,逢蒙列眦,羿氏控弦。皇车幽 ,光纯天地,望舒弥辔,翼乎徐至于上兰。移围徙陈,浸淫蹴部。曲队坚重,各按行伍。壁垒天旋,神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蹈飞豹, 阳,追天宝,出一方,应 声,击流光。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沇沇溶溶,遥噱乎纮中。三军芒然,穷冘阏与。亶观夫剽禽之绁隃,犀兕之抵触,熊罴之挐玃,虎豹之凌遽。徒角抢题注, 竦詟怖。魂亡魄,触辐关脰。妄发期中,进退履获。创淫轮夷,丘累陵聚。」篇,“三军”解释为:此指步、车、骑三军。芒然:犹茫茫然。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军,奉辞于外;不能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唯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寤寐咏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僚以为:‘在昔《虞书》,敦叙族,庶明励翼;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省:受国厚恩,荷任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僚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于输诚,奖励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擒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篇,“三军”解释为:《周礼·夏官·司马》说天子设六军,诸侯中大国设三军。这里刘备还以诸侯的身份说话,所以用“三军”一词。 原文 »
〔4〕出自《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目录中的「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篇,“三军”解释为: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