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三老的解释

三老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增广贤文》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人道虚,千人传实。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家中不和邻里欺,邻里不和说是非。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篇,“三老”解释为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也泛指有声望的老人。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三少帝纪中的「年春月,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月,诏曰:“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彰武功也。汉孝武元鼎中,改桐乡为闻喜,新乡为获嘉,以著南越之亡。大将军亲总戎,营据丘头;内夷群凶,外殄寇虏;功济兆民,声振海。克敌之地,宜有令名:其改‘丘头’为‘武丘’。明以武平乱,后世不忘;亦京观、邑之义也”。夏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郡,加之锡;文王前后让,乃止。月,丙子,诏曰:“昔南阳郡山贼扰攘,欲劫质故太守东里衮。功曹应余独身捍衮,遂免于难。余颠沛殒毙,杀身济君。其下司徒:署余孙伦吏,使蒙伏节之报”辛卯,大论淮南之功,封爵、行赏各有差。秋月,甲戌,以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丙寅,诏曰:“夫养老兴教,代所以树风化垂不朽也。必有老、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著在惇史;然后合承流,下观而化。宜妙简德行,以充其选。关内侯王祥,履仁秉义,雅志淳固。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率礼不忒。其以祥为老,小同为更。”车驾亲率群司,躬行古礼焉。是岁,青龙、黄龙仍现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篇,“三老”解释为一种给予年高有德之人的荣誉性称号。本来是掌管教化的乡官。秦有乡三老。西汉加设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和国家三老。五更:也是一种给予年高有德之人的荣誉性称号。天子把三老视为父亲,把五更视为兄长,加以尊重优待,以向天下显示孝顺和友爱。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的「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大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东西狭,南北长,可千里;北与挹娄、夫余,南与濊貊接;户千。无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长帅。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汉武帝元封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岭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岭东县,时沃沮亦皆为县。汉光武年,省边郡都尉,由此罢。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夷狄更相攻伐。唯不耐涉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诸邑落渠帅,皆自称“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国小,迫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丽。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遇之如奴仆。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谷,善田种。人性质直强勇,少牛马,便持矛步战。食饮居处,衣服礼节,有似句丽。其葬作大木椁,长余丈,开头作户。新死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举家皆共椁,刻木如生形,随死者为数;又有瓦?,置米其中,编悬之于椁户边。毌丘俭讨句丽,句丽王宫奔沃沮。遂进师击之,沃沮邑落皆破之;斩获首虏千余级;宫奔北沃沮。」篇,“三老”解释为本中原汉族王朝乡官名。负责一乡的道德教育。 原文 »

下一词汇: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