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三王的解释

三王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中庸》目录-第29章中的「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错误。 原文 »

〔2〕出自《鬼谷子》抵巇中的「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篇,“三王”解释为这里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因为夏商周有征伐之事。陶弘景注:“五帝之政,世间犹可理,故曰抵而塞之,是以有禅让之事。三王之事,世间不可理,故曰抵而得之,是以有征伐之事也。” 原文 »

〔3〕出自《列子》周穆王篇中的「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箸其术,故世莫传焉。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位帝王。 原文 »

〔4〕出自《列子》仲尼篇中的「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篇,“三王”解释为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一、夏禹﹑商汤﹑周武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二、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三、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原文 »

〔5〕出自《古文观止》欧阳修中的「纵囚论」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及武王。 原文 »

〔6〕出自《文选》文-王元长中的「朕闻上智利民不述于礼,大贤强国罔图惟旧。岂非疗饥不期于鼎食,拯溺无待于规行。是以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今农、战不修,文儒是竞,弃本殉末,厥弊兹多。昔宋臣以礼乐为残贼,汉主比文章于郑卫;岂欲非圣无法?将以既道而权。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五都复而事庠序,四民富而归文学。其道奚若,尔无面从。」篇,“三王”解释为夏、商、周。异道:谓三王之政道相异。 原文 »

〔7〕出自《文选》表下-张士然中的「臣闻成汤革夏而封杞,武王入殷而建宋,春秋征伐,则晋修虞祀,燕祭齐庙。夫一国为一人兴,先贤为后愚废,诚仁圣所哀悼而不忍也。故三王敦继绝之德,春秋贵柔服之义。昔汉高受命,追存六国,凡诸绝祚,一时并祀。亲与项羽对争存亡,逮羽之死,临哭其丧;将以位尝侔尊,力尝均势,虽功夺其成,而恩与其败;且暴兴疾颠,礼之若旧,残戮之尸,乃以公葬。若使羽位承前绪,世有哲王,一朝力屈,全身从命,则楚庙不隳,有后可冀。」篇,“三王”解释为此指夏禹、商汤、周武王。敦:厚。继绝:恢复已灭绝的世祀。《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原文 »

〔8〕出自《文选》上书-邹阳中的「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身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穆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岂素官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意,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霸不足侔,三王易为比也。」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原文 »

〔9〕出自《文选》符命-扬子云中的「诸吏中散大夫臣雄,稽首再拜,上封事皇帝陛下:臣雄经术浅薄,行能无异,数蒙渥恩,拔擢伦比,与群贤并,愧无以称职。臣伏惟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执粹清之道,镜照四海;听聆风俗,博览广包。参天贰地,兼并神明,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也。臣诚乐昭著新德,光之罔极。往时司马相如作《封禅》一篇,以彰汉氏之休。臣常有颠眴病,恐一旦先犬马填沟壑,所怀不章,长恨黄泉。敢竭肝胆,写腹心,作《剧秦美新》一篇。虽未究万分之一,亦臣之极思也。臣雄稽首再拜以闻曰:」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原文 »

〔10〕出自《文选》论一-王子渊中的「“先生独不闻秦之时耶?违三王,背五帝,灭《诗》《书》,坏礼义。信任群小,憎恶仁智,诈伪者进达,佞谄者容入。宰相刻峭,大理峻法。处位而任政者,皆短于仁义,长于酷虐,狼挚虎攫,怀残秉贼。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慑伏,吹毛求疵,并施螫毒。百姓征彸,无所措其手足,嗷嗷愁怨,遂亡秦族。是以养鸡者不畜狸,牧兽者不育豺,树木者忧其蠹,保民者除其贼。故大汉之为政也,崇简易,尚宽柔,进淳仁,举贤才,上下无怨,民用和睦。今海内乐业,朝廷淑清,天符既章,人瑞又明。品物咸亨,山川降灵,神光耀晖,洪洞朗天。凤皇来仪,翼翼邕邕,群鸟并从,舞德垂容。神雀仍集,麒麟自至,甘露滋液,嘉禾栉比。大化隆洽,男女条畅,家给年丰,咸则三壤,岂不盛哉!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武王获白鱼而诸侯同辞,周公受秬鬯而鬼方臣,宣王得白狼而夷狄宾。夫名自正而事自定也。今南郡获白虎,亦偃武兴文之应也。获之者张武,武张而猛服也,是以北狄宾洽,边不恤寇,甲士寝而旌旗仆也。”」篇,“三王”解释为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原文 »

〔11〕出自《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代之治,绍王之迹。虽有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年,歆薨。谥曰敬侯。子表嗣。初,文帝分歆户邑,封歆弟缉列侯。表,咸熙中为尚书。」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原文 »

〔12〕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复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篇。建安年,从征吴。年春,道病卒。时年。粲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武这三朝开国君王。 原文 »

〔13〕出自《三国志》王楼贺韦华传中的「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曜对曰:“囚撰此书,实欲表上;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被问寒战,形气呐吃。谨追辞叩头百下,两手自搏。”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曜运值千载,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貂蝉内侍,承合天问。圣朝仁笃,慎终追远;迎神之际,垂涕敕曜。曜愚惑不达,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而拘系史官,使圣趣不叙,至行不彰:实曜愚蔽当死之罪。然臣"",见曜自少勤学,虽老不倦;探综坟典,温故知新;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过曜者。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今曜在吴,亦汉之史迁也。伏见前后符瑞彰著,神旨天应,继出累现;统之期,庶不复久。事平之后,当观时设制;王不相因礼,帝不相沿乐;质文殊途,损益异体;宜得曜辈,依准古义,有所改立。汉氏承秦,则有叔孙通定代之仪,曜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又《吴书》虽已有头角,叙赞未述。昔班固作《汉书》,文辞典雅;后刘珍、刘毅等作《汉记》,远不及固,叙传尤劣。今《吴书》当垂千载,编次诸史,后之才士论次善恶;非得良才如曜者,实不可使(阙)关不朽之书。如臣顽蔽,诚非其人。曜年已,余数无几;乞赦其等之罪,为终身徒;使成书业,永足传示,垂之百世。谨通进表,叩头百下。”皓不许,遂诛曜。徙其家零陵。子隆,亦有文学也。」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三位开国君主。因礼:因袭礼仪。 原文 »

〔14〕出自《孟子》告子章句-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中的「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篇,“三王”解释为夏禹、商汤、周文王。 原文 »

〔15〕出自《古文观止》司马迁中的「太史公自序」篇,“三王”解释为夏禹、商汤、周文王。 原文 »

〔16〕出自《古文观止》路温舒中的「尚德缓刑书」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原文 »

〔17〕出自《楚辞》大招中的「曼泽怡面,血气盛只。永宜厥身,保寿命只。室家盈廷,爵禄盛只。魂乎归来!居室定只。接径千里,出若云只。三圭重侯,听类神只。察笃夭隐,孤寡存只。魂兮归来!正始昆只。田邑千畛,人阜昌只。美冒众流,德泽章只。先威后文,善美明只。魂乎归来!赏罚当只。名声若日,照四海只。德誉配天,万民理只。北至幽陵,南交阯只。西薄羊肠,东穷海只。魂乎归来!尚贤士只。发政献行,禁苛暴只。举杰压陛,诛讥罢只。直赢在位,近禹麾只。豪杰执政,流泽施只。魂乎来归!国家为只。雄雄赫赫,天德明只。三公穆穆,登降堂只。诸侯毕极,立九卿只。昭质既设,大侯张只。执弓挟矢,揖辞让只。魂乎来归!尚三王只。」篇,“三王”解释为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原文 »

下一词汇:弱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