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社稷的解释

社稷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孝经》中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篇,“社稷”解释为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 原文 »

〔2〕出自《文选》行旅上-潘安仁中的「我来冰未泮,时暑忽隆炽。」篇,“社稷”解释为土、谷之神。古代以社稷代国家。 原文 »

〔3〕出自《文选》上书-枚叔中的「昔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南距羌莋之塞,东当六国之从。六国乘信陵之藉,明苏秦之约,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然秦卒禽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莋。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篇,“社稷”解释为本指祭祀的土神与谷神,后泛指朝廷、国家。 原文 »

〔4〕出自《文选》史述赞-班孟坚中的「述高纪第一:皇矣汉祖,纂尧之绪。寔天生德,聪明神武。秦人不纲,网漏于楚。爰兹发迹,断蛇奋旅。神母告符,朱旗乃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项氏畔换,黜我巴汉。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乘舋而运,席卷三秦。割据河山,保此怀民。股肱萧曹,社稷是经。爪牙信布,腹心良平。恭行天罚,赫赫明明。」篇,“社稷”解释为代称国家。 原文 »

〔5〕出自《文选》论二-曹元首中的「至于成帝,王氏擅朝,刘向谏曰:“臣闻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方今同姓疏远,母党专政,排摈宗室,孤弱公族,非所以保守社稷,安固国嗣也。”其言深切,多所称引。成帝虽悲伤叹息,而不能用。至乎哀、平,异姓秉权,假周公之事,而为田常之乱,高拱而窃天位,一朝而臣四海。汉宗室王侯,解印释绶,贡奉社稷,犹惧不得为臣妾,或乃为之符命,颂莽恩德,岂不哀哉!由斯言之,非宗子独忠孝于惠、文之间,而叛逆于哀、平之际也,徒以权轻势弱,不能有定耳。」篇,“社稷”解释为国家政权。 原文 »

〔6〕出自《文选》论三-陆士衡中的「《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玄》曰“乱不极则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时也。古人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吴之兴也,参而由焉,孙卿所谓合其参者也。及其亡也,恃险而已,又孙卿所谓舍其参者也。夫四州之萌,非无众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功不兴而祸遘者,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至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是以其安也,则黎元与之同庆;及其危也,则兆庶与之共患。安与众同庆,则其危不可得也;危与下共患,则其难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篇,“社稷”解释为国家。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太祖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闾里敬而爱之。建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不得犯其部落!”川赖昭,咸无怵惕。天下安辑,徙宅宜阳。正始中,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顗、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递荐昭曰:“天真高洁,老而弥笃;玄虚静素,有夷、皓之节。宜蒙征命,以励风俗。”至嘉平年,公车特征;会卒,年。拜子纂郎中。初,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篇,“社稷”解释为这里指一县的辖境。 原文 »

〔8〕出自《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的「文帝践阼,迁侍中,赐爵关内侯。时议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帝欲徙冀州士家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于陛下甚乐,而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上军大将军曹真征朱然于江陵,毗行军师。还,封广平亭侯。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吴、楚之民,险而难御;道隆后服;道洿先叛:自古患之,非徒今也。今陛下祚有海内,夫不宾者,其能久乎?昔尉佗称帝,子阳僭号;历年未几,或臣或诛。何则?违逆之道不久全,而大德无所不服也。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军不增于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计,莫若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年之中,强壮未老,童龀胜战;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毗对曰:“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唯知时也。苟时未可,容得已乎!”帝竟伐吴,至江而还。」篇,“社稷”解释为土地神与谷神的祭坛。土地与粮食是立国的基本条件,所以古时统治天下的君主必定要立社稷,社稷也就常用来代指天下。 原文 »

〔9〕出自《三国志》陆逊传中的「赤乌年,代顾雍为丞相。诏曰:“朕以不德,应期践运;王途未,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遑鉴寐。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今以君为丞相,使使持节、守太常傅常,授印绶。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方。於乎!总司事,以训群僚,可不敬与?君其勖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先是,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宫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琮子寄,果阿附鲁王,轻为交构。逊书与琮曰:“卿不师日!,而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琮既不纳,更以致隙。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上,及求诣都,欲口论嫡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家无余财。初,暨艳造营府之论,逊谏戒之,以为必祸。又谓诸葛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又广陵杨竺少获声名,而逊谓之终败,劝竺兄穆,令与别族:其先睹如此。长子延,早夭。次子抗,袭爵。孙休时,追谥逊曰昭侯。」篇,“社稷”解释为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神坛。常用来代指天下。 原文 »

〔10〕出自《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篇,“社稷”解释为古代帝王、诸侯。 原文 »

〔11〕出自《庄子》外篇-山木中的「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 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 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篇,“社稷”解释为指代国家。 原文 »

下一词汇: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