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庄子》外篇-缮性中的「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和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业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而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篇,“神农”解释为:远古帝王,发明耕种。 原文 »
〔2〕出自《文选》左太冲中的「“于西则右挟岷山,涌渎发川。陪以白狼,夷歌成章。坰野草昧,林麓黝倏。交让所植,蹲鸱所伏;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异类众夥,于何不育?其中则有青珠黄环,碧砮芒消。或丰绿荑,或蕃丹椒。麋芜布濩于中阿,风连莚蔓于兰皋。红葩紫饰,柯叶渐苞;敷蕊葳蕤,落英飘飖。神农是尝,卢跗是料;芳追气邪,味蠲疠痟。」篇,“神农”解释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曾尝百草,辨药性。 原文 »
〔3〕出自《文选》音乐下-马季长中的「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倕之和钟,叔之离磬。或铄金砻石,华睆切错,丸挻雕琢,刻镂钻笮。穷妙极巧,旷以日月,然后成器,其音如彼。唯笛因其天姿,不变其材,伐而吹之,其声如此。盖亦简易之义,贤人之业也。若然,六器者,犹以二皇圣哲黈益。况笛生乎大汉,而学者不识其可以裨助盛美,忽而不赞,悲夫!有庶士丘仲,言其所由出,而不知其弘妙。其辞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 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篇,“神农”解释为:传说古帝名。古史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始教民为耒、耜以兴农业,尝百草以治病。李善注引《淮南子》:“神农之初作瑟。” 原文 »
〔4〕出自《文选》赠答二-潘安仁中的「肇自初创,二仪烟煴。粤有生民,伏羲始君。」篇,“神农”解释为: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或云即炎帝。 原文 »
〔5〕出自《文选》序上-孔安国中的「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篇,“神农”解释为:传说中古帝名。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他始教民制作农具,从事农业,并尝百草以为医药。黄帝:传说中古帝名。居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他打败了炎帝,斩杀了蚩尤,被诸侯尊为天子,替代神农氏。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都始创于黄帝时。 原文 »
〔6〕出自《文选》论三-嵇叔夜中的「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篇,“神农”解释为:传说中古帝名。最早教民耕种,并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三少帝纪中的「丙辰,帝幸太学。问诸儒曰:“圣人幽赞神明,仰观俯察,始作卦。后圣重之为,立爻以极数;凡斯大义,罔有不备。而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曰《周易》;《易》之书,其故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卦,神农演之为,黄帝、尧、舜通其变。代随时,质文各由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纳云气,连天地也;《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帝又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帝又问曰:“《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农之世为无衣裳。但圣人化天下,何殊异尔邪?”俊对曰:“皇之时,人寡而禽兽众,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黄帝,人众而禽兽寡,是以作为衣裳以济时变也。”帝又问:“乾为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与细物并邪?”俊对曰:“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天地。”」篇,“神农”解释为: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用木材制造耒、耜(sì)等农具,教人民从事农耕;又曾尝遍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民治病。演:演变。关于《周易》的卦式由谁创制和演变完成,古代学者有多种推测。这里曹髦用的是郑玄的说法。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