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徒狄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荀子》不苟篇 第三中的「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此之谓也。」篇,“申徒狄”解释为:商朝人,因为道之不行,而抱石投河自杀。 原文 »
〔2〕出自《文选》上书-邹阳中的「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身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穆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岂素官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意,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霸不足侔,三王易为比也。」篇,“申徒狄”解释为:战国时人。或云殷末时人。 原文 »
〔3〕出自《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篇,“申徒狄”解释为:夏朝贤人。踣(bó):仆倒。 原文 »
〔4〕出自《古文观止》邹阳中的「狱中上梁王书」篇,“申徒狄”解释为:商代人,相传他因为自己的建议主张不能被采纳,投雍水而死。 原文 »
〔5〕出自《楚辞》九叹中的「惜贤」篇,“申徒狄”解释为:殷时仙人,相传不满殷纣暴虐,投水而死。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