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摄生的解释

摄生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 ?、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篇,“摄生”解释为保养身体,养生。 原文 »

〔2〕出自《文选》京都下-左太冲中的「东吴王孙冁然而咍曰:“夫上图景宿,辨于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于地理者也。古先帝代,曾览八纮之洪绪,一六合而光宅。翔集遐宇,鸟策篆素,玉牒石记,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而吾子言蜀都之富,禺同之有;玮其区域,美其林薮;矜巴汉之阻,则以为袭险之右;徇蹲鸱之沃,则以为世济阳九。龌龊而筭,顾亦曲士之所叹也;旁魄而论都,抑非大人之壮观也。何则?土壤不足以摄生,山川不足以周卫。公孙国之而破,诸葛家之而灭。兹乃丧乱之丘墟,颠覆之轨辙,安可以俪王公而著风烈也!玩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之所蟠也;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篇,“摄生”解释为养生。 原文 »

〔3〕出自《文选》鸟兽上-张茂先中的「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群形于万类。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鹰鹯过犹俄翼,尚何惧于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飞不飘飏,翔不翕习。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茝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伊兹禽之无知,何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篇,“摄生”解释为维持生命。左思《吴都赋》:“土壤不足以摄生,山川不足以周卫。”受气:接受阴阳之气。古以阴阳解释万物化生。《周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孔疏:“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 原文 »

〔4〕出自《文选》杂拟下-江文通中的「谢临川 游山灵运」篇,“摄生”解释为养生。处顺:顺乎自然而居处。 原文 »

〔5〕出自《容斋随笔》杂拟下-江文通中的「诗谶不然」篇,“摄生”解释为养生。 原文 »

下一词汇: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