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胥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国语》中的「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篇,“申胥”解释为:即伍子胥,名员,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的「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百户。畴自以始为(居)君难,率众遁逃,志义不立;反以为利,非本意也,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终不受。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以“畴同于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亦以为“可听”。太祖犹欲侯之。畴素与夏侯惇善,太祖语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惇就畴宿,如太祖所戒。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惇临去,乃拊畴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顾乎?”畴答曰:“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于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愿效死刎首于前!”言未卒,涕泣横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卒。子,又早死。文帝践阼,高畴德义,赐畴从孙续,爵关内侯,以奉其嗣。」篇,“申胥”解释为:即申包胥。前 506 年,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首都郢,申包胥到秦国请来救兵。后来楚昭王回到郢都,要重赏申包胥,他逃跑不受。见《左传》定公五年。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郡为孙(权)策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挫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影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篇,“申胥”解释为: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国君的后代。前 506 年,吴国攻破楚国,他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天七夜,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 原文 »
〔4〕出自《古文观止》《国语》中的「诸稽郢行成于吴」篇,“申胥”解释为:即伍子胥,楚国大夫伍奢之子。华登:吴国大夫。原为宋人,因避祸逃到吴国。 原文 »
〔5〕出自《古文观止》《国语》中的「申胥谏许越成」篇,“申胥”解释为:即伍子胥。 原文 »
〔6〕出自《楚辞》九叹中的「惜贤」篇,“申胥”解释为:即伍子胥。抉眼:挖出眼珠。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