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诗》的解释

《诗》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大学》第二章中的「《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篇,“《诗》”解释为指《诗经 》。 原文 »

〔2〕出自《文选》论三-李萧远中的「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箓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篇,“《诗》”解释为引文出自《诗经·大雅·崧高》。《礼记·孔子闲居》也引了这一段话。 原文 »

〔3〕出自《战国策》论三-李萧远中的「温人之周」篇,“《诗》”解释为即《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此句见《小雅·北山篇》。普:遍,满。率:循。滨:边沿。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中的「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诗》、《书》、《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友善。性质直纯厚;其于人物,忠告善导,志存补益。张昭进之于孙权,权以为骑都尉,从事中郎。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发言慷慨,至于流涕。权乃听焉,世嘉其能以实让。权为吴王,及称尊号,畯尝为卫尉。使至蜀,蜀相诸葛亮深善之。不蓄禄赐,皆散之亲戚知故:家常不充。广陵刘颖与畯有旧,颖精学家巷。权闻,征之,以疾不就;其弟略,为零陵太守,卒官,颖往赴丧:权知其诈病,急驿收录。畯亦驰语颖,使还谢权。权怒,废畯,而颖得免罪。久之,以畯为尚书令。后卒。畯著《孝经传》、《潮水论》;又与裴玄、张承论管仲、季路:皆传于世。玄字彦黄,下邳人也。亦有学行,官至太中大夫。问子钦齐桓、晋文、夷、惠人优劣,钦答所见;与玄相反覆,各有文理。钦与太子登游处,登称其翰采。」篇,“《诗》”解释为书名。即《诗经》。《书》:书名。即《尚书》。三《礼》:儒家有关礼的三部经典著作。即《周礼》、《礼记》和《仪礼》。 原文 »

〔5〕出自《西京杂记》卷二中的「《诗》解颐」篇,“《诗》”解释为特指《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五篇,是古代儒家必修的六部经典之一。汉代言《诗》者有鲁国申培,齐国辕固,燕国韩婴,自成官学一派。毛诗(鲁国毛亨、赵国毛苌)晚出,未立为国学,即今传之《诗经》。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辕固传夏侯始昌,夏侯始昌传后苍,后苍传匡衡。于是《齐诗》一脉有匡氏学一支派。” 原文 »

〔6〕出自《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曹操版中的「曹操版」篇,“《诗》”解释为亦称《诗经》,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引自《大雅皇矣》。这首诗是西周统治者叙述其开国的历史,引用的这两句写密国出兵攻打阮国(周的属国),周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设军旅去讨伐密国。王:指周文王。赫:盛怒的样子。斯:而。爰yuán:于是。 原文 »

〔7〕出自《容斋随笔》曹操版中的「四海一也」篇,“《诗》”解释为《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为儒家经典之一。《书》:《尚书》,又称《书经》,相传由孔子所授,记载三代以上的典谟训诰,为儒家经典。《礼》:记古代礼法之书,有《仪礼》《周礼》《礼记》三种,合称“三礼”,为儒家经典。 原文 »

下一词汇: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