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月,公自淳于还邺。丁酉,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享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中的「度死,子康嗣位,以永宁乡侯封弟恭。是岁,建安年也。年,太祖征郡乌丸,屠柳城。袁尚等奔辽东,康斩送尚首。语在《武纪》。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文帝践阼,遣使即拜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追赠康大司马。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位)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渊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权遣使张弥、许晏等,赍金玉珍宝,立渊为燕王。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明帝于是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使者至,渊设甲兵为军阵,出见使者;又数对国中宾客出恶言。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赍玺书征渊。渊遂发兵,逆于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月,军至辽东。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余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会霖雨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修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谋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年,复增彧邑千户,合千户。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州之地,带甲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其后谭叛,从斩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于是封陵树亭侯。年,下令大论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增邑百,并前百户;转为中军师。」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及曹公南征,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猝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千急追之;日夜行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百株,薄田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阵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集。景耀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以上诸葛亮出兵北伐共计五次,经由祁山只有两次。后世所说的“六出祁山”并非历史真实。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的「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佯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丰,官至朱提太守。」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原文 »
〔8〕出自《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的「刘琰字威硕,鲁国人也。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先主定益州,以琰为固陵太守。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建兴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琰与亮笺谢曰:“琰禀性空虚,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来,纷纭之论,殆将倾覆。颇蒙明公本其心在国,原其身中秽垢;扶持全济,致其禄位,以至今日。间者迷醉,言有违错;慈恩含忍,不致之于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虽必克己责躬,改过投死,以誓神灵;无所用命,则靡寄颜。”于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琰失志慌惚。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百挝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原文 »
〔9〕出自《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的「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 原文 »
〔10〕出自《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的「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年,随亮汉中。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原文 »
〔11〕出自《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中的「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也。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为郡吏。建安末举孝廉,除汉昌长。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千人以补遗缺,遣忠送往。先主已还永安,见忠与语。谓尚书令刘巴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以忠为门下督。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州治中从事。明年,亮出祁山;忠诣亮所,经营戎事。军还,督将军张嶷等,讨汶山郡叛羌。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征?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加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初,(建宁)益州郡杀太守正昂,缚太守张裔於吴;故都督常驻平夷县。至忠,乃移治味县,处民夷之间。又越嶲郡亦久失土地,忠率将太守张嶷,开复旧郡;由此就加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侯。延熙年还朝,因至汉中;见大司马蒋琬,宣传诏旨。加拜镇南大将军。年春,大将军费祎北御魏敌;留忠成都,平尚书事。祎还,忠乃归南。年卒,子修嗣。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于色;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张表时)时张表名士,清望逾忠;阎宇,宿有功干,于事精勤:继踵在忠后,其威风称绩,皆不及忠。」篇,“十二年”解释为:延熙十二年(公元 249)。 原文 »
〔12〕出自《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中的「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年卒,子训嗣。初,平同郡汉昌句扶,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原文 »
〔13〕出自《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中的「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原文 »
〔14〕出自《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中的「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篇,“十二年”解释为:延熙十二年(公元 249)。 原文 »
〔15〕出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中的「车骑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 赞吴子远子远名壹,陈留人也。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为中郎将。将兵拒先主于涪,诣降。先主定益州,以壹为护军,讨逆将军;纳壹妹为夫人。章武元年,为关中都督。建兴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年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以豪侠称,官位常与壹相亚。先主时,为领军。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安汉宰南,奋击旧乡。翦除芜秽,惟刑以张。广迁蛮、濮,国用用强。 赞李德昂辅汉惟聪,既机且惠。因言远思,切问近对。赞时休美,和我业世。 赞张君嗣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 赞黄公衡越骑惟忠,厉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 赞杨季休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赞赵子龙、陈叔至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 赞辅元弼、刘南和辅元弼名匡,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巴郡)巴东太守。建兴中,徙镇南。为右将军,封中乡侯。刘南和名邕,义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江阳太守。建兴中,稍迁至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卒,子式嗣。少子武,有文,与樊建齐名;官亦至尚书。司农性才,敷述允章。藻丽辞理,斐斐有光。 赞秦子敕正方受遗,豫闻后纲。不陈不佥,造此异端。斥逐当时,任业以丧。 赞李正方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赞魏文长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舍顺入凶,《大易》之云。 赞杨威公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赞马季常、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殷孔休、习文祥文经、士元,皆失其名实、行事、郡县。处仁本名存,南阳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南次至雒,以为广汉太守。存素不服庞统;统中矢卒,先主发言嘉叹,存曰:“统虽尽忠可惜,然违大雅之义。”先主怒曰:“统杀身成仁,更为非也?”免存官。顷之,病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孔休名观,为荆州主簿,别驾从事,见《先主传》;失其郡县。文祥名祯,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历雒、郫令,(南)」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原文 »
〔16〕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建安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年,权母吴氏薨。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篇,“十二年”解释为: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原文 »
〔17〕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年春正月,朱然城江陵。月,地仍震。月,宫成。夏月,雨雹。云阳言黄龙现。月,鄱阳言白虎仁。诏曰:“古者圣王积行累善,修身行道,以有天下;故符瑞应之,所以表德也。朕以不明,何以臻兹?《书》云‘虽休勿休’,公卿百司,其勉修所职,以匡不逮。”年春月,左大司马朱然卒。月,有两乌衔鹊,堕东馆。丙寅,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年夏月,日至,荧惑入南斗。秋月,犯魁第星而东。月,丹杨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洪水溢。诏原逋责,给贷种食。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冬月,魏将文钦伪叛以诱朱异;权遣吕据,就异以迎钦。异等持重,钦不敢进。月,立子亮为太子。遣军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月,魏大将(军)王昶围南郡,荆州刺史王基攻西陵;遣将军戴烈、陆凯往拒之;皆引还。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篇,“十二年”解释为:赤乌十二年(公元 249)。 原文 »
〔18〕出自《三国志》贺全吕周钟离传中的「赤乌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为人恭顺,善于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有。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年卒。子怿嗣,后袭业领兵。救诸葛诞于寿春,出城先降。魏以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怿兄子祎、仪、静等,亦降魏,皆历郡守、列侯。」篇,“十二年”解释为:赤乌十二年(公元 249)。但本书卷四十六《吴主传》记全琮死在赤乌十年春正月,与此处不同。 原文 »
〔19〕出自《容斋随笔》贺全吕周钟离传中的「吴王殿」篇,“十二年”解释为:前195年。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