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十七年的解释

十七年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的「与太祖会安定,降杨秋。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鸣,降其众。围遂、超余党梁兴于鄠,拔之,斩兴,封博昌亭侯。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百余里,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于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邺,反复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渊收遂军粮,追至略阳城,去遂余里。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猝拔。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若舍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则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斩获甚众。诸羌在遂军者,各还种落。遂果救长离,与渊军对阵。诸将见遂众,恶之,欲结营作堑乃与战。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疲惫,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进军围兴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转击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乃假渊节。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以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余年。渊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篇,“十七年”解释为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篇,“十七年”解释为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玚、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玚转为平原侯庶子,后为官将文学。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咸著文赋数篇。瑀以年卒。幹、琳、玚、桢年卒。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时俱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余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时之俊也。”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人之例。」篇,“十七年”解释为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原文 »

〔4〕出自《国语》王卫二刘傅传中的「申生伐东山」篇,“十七年”解释为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马超余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巨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冬月,公征孙权。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州,复为州。夏月,至邺。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曰: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群凶觊觎,分裂诸夏。率土之民,朕无获焉,即我高祖之命将坠于地。朕用夙兴假寐,震悼于厥心,曰:“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能恤朕躬!”乃诱天衷,诞育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济于艰难。朕实赖之,今将授君典礼,其敬听朕命:昔者董卓初兴国难,群后释位以谋王室;君则摄进,首启戎行。此君之忠于本朝也。后及黄巾反易天常,侵我州,延及平民;君又翦之以宁东夏。此又君之功也。韩暹、杨奉专用威命;君则致讨,克黜其难,遂迁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天地鬼神于是获乂。此又君之功也。袁术僭逆,肆于淮南;慑惮君灵,用丕显谋,蕲阳之役,桥蕤授首,稜威南迈,术以陨溃。此又君之功也。回戈东征,吕布就戮;乘辕将返,张杨殂毙,眭固伏罪,张绣稽服。此又君之功也。袁绍逆乱天常,谋危社稷,凭恃其众,称兵内侮。当此之时,王师寡弱,天下寒心,莫有固志;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致届官渡,大歼丑类,俾我国家拯于危坠。此又君之功也。济师洪河,拓定州,袁谭、高幹,咸枭其首,海盗奔进,黑山顺轨。此又君之功也。乌丸种,崇乱世,袁尚因之,逼据塞北;束马悬车,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境,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鲜卑、丁零,重译而至;(单)箄于、白屋,请吏率职。此又君之功也。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怀慝;敦崇帝族,表继绝世;旧德前功,罔不咸秩。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海,方之蔑如也!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篇,“十七年”解释为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原文 »

下一词汇: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