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叔孙通的解释

叔孙通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书下-刘子骏中的「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阵,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惟有《易》卜,未有他书。至于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出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赞之,故诏书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以远矣。」篇,“叔孙通”解释为秦时为博士,后追随刘邦。汉兴拜为太常,为刘邦制定朝仪。 原文 »

〔2〕出自《文选》设论-扬子云中的「扬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摺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蔡泽,山东之匹夫也, 颐折 ,涕唾流沫,西揖强秦之相,扼其咽而亢其气,捬其背而夺其位,时也。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长安,适也。五帝垂典,三王传礼,百世不易,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吕刑》靡敝,秦法酷烈,圣汉权制,而萧何造律,宜也。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 ,虽其人之胆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于祁连,司马长卿窃资于卓氏,东方朔割炙于细君。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篇,“叔孙通”解释为汉薛人。曾为秦博士。刘邦称帝,通采择古礼,结合秦制,订立朝仪。后为太子太傅。汉王朝制典礼,为其所定。枹(fú)鼓:以枹击鼓,鼓舞兵士士气。叔孙通曾击鼓于行阵之间。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韩崔高孙王传中的「转拜丞相理曹掾,令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是以舜流凶族,皋陶作士;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可使贼中不信,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迁为颍川太守,复还为法曹掾。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柔谏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太祖曰:“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达等后奸利发,太祖杀之以谢于柔。」篇,“叔孙通”解释为薛县(帮山东滕州市南)人。曾任秦朝博士。秦末投奔项羽,后归刘邦。西汉建立,率领儒生制定朝廷礼仪,任太常。继任太子太傅,曾力劝刘邦不要废黜太子刘盈。他在归降刘邦之初,推荐了不少盗贼首领充任军官。传见《史记》卷九十九、《汉书》卷四十三。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王楼贺韦华传中的「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曜对曰:“囚撰此书,实欲表上;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被问寒战,形气呐吃。谨追辞叩头百下,两手自搏。”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曜运值千载,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貂蝉内侍,承合天问。圣朝仁笃,慎终追远;迎神之际,垂涕敕曜。曜愚惑不达,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而拘系史官,使圣趣不叙,至行不彰:实曜愚蔽当死之罪。然臣"",见曜自少勤学,虽老不倦;探综坟典,温故知新;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过曜者。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今曜在吴,亦汉之史迁也。伏见前后符瑞彰著,神旨天应,继出累现;统之期,庶不复久。事平之后,当观时设制;王不相因礼,帝不相沿乐;质文殊途,损益异体;宜得曜辈,依准古义,有所改立。汉氏承秦,则有叔孙通定代之仪,曜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又《吴书》虽已有头角,叙赞未述。昔班固作《汉书》,文辞典雅;后刘珍、刘毅等作《汉记》,远不及固,叙传尤劣。今《吴书》当垂千载,编次诸史,后之才士论次善恶;非得良才如曜者,实不可使(阙)关不朽之书。如臣顽蔽,诚非其人。曜年已,余数无几;乞赦其等之罪,为终身徒;使成书业,永足传示,垂之百世。谨通进表,叩头百下。”皓不许,遂诛曜。徙其家零陵。子隆,亦有文学也。」篇,“叔孙通”解释为薛县(今山东滕州市南)人。曾任秦朝博士,秦末投奔项羽,后归刘邦。西汉建立,受命率领一批儒生制定朝廷礼仪,任太常。传见《史记》卷九十九、《汉书》卷四十三。 原文 »

〔5〕出自《西京杂记》卷四中的「滕公葬地」篇,“叔孙通”解释为汉初薛(今山东滕州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先投项羽,后归刘邦。汉初任太子太傅,博学通时变。《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曰:“汉五年(前202),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故汉初定立朝章典礼,皆出其手,被称为“汉家儒宗”。著有《汉礼仪制度》,辑佚书甚多。 原文 »

下一词汇: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