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情-曹子建中的「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篇,“宋玉”解释为:战国时楚国的文学家,善辞赋,有《高唐赋》《神女赋》等。 原文 »
〔2〕出自《文选》杂拟上-谢灵运中的「建安末,余时在邺宫,朝游夕宴,究欢愉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古来此娱,书籍未见。何者?楚襄王时,有宋玉、唐、景;梁孝王时,有邹、枚、严、马。游者美矣,而其主不文。汉武帝徐乐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岂获晤言之适!不诬方将,庶必贤于今日尔。岁月如流,零落将尽。撰文怀人,感往增怆!其辞曰:」篇,“宋玉”解释为:战国楚著名辞赋家。详见风赋》介绍。唐:唐勒,战国楚辞赋家。有赋四篇,今佚。景:景差,战国楚辞赋家,楚襄王时曾任大夫,作品已亡佚。《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原文 »
〔3〕出自《文选》序上-皇甫士安中的「自夏殷以前,其文隐没,靡得而详焉。周监二代,文质之体,百世可知。故孔子采万国之风,正雅颂之名,集而谓之诗。诗人之作,杂有赋体。子夏序诗曰:“一曰风,二曰赋。”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辞义可观。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意;皆因文以寄其心,托理以全其制,赋之首也。及宋玉之徒,淫文放发,言过于实,夸竞之兴,体失之渐,风雅之则,于是乎乖。逮汉贾谊,颇节之以礼。自时厥后,缀文之士,不率典言,并务恢张。其文博诞空类,大者罩天地之表,细者入毫纤之内;虽充车联驷,不足以载;广夏接榱,不容以居也。其中高者,至如相如《上林》,扬雄《甘泉》,班固《两都》,张衡《二京》,马融《广成》,王生《灵光》,初极宏侈之辞,终以约简之制,焕乎有文,蔚尔鳞集,皆近代辞赋之伟也。若夫土有常产,俗有旧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长卿之俦,过以非方之物,寄以中域;虚张异类,托有于无;祖构之士,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时也。」篇,“宋玉”解释为:战国楚辞赋家,稍晚于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徒:犹“类”,同一类的人。 原文 »
〔4〕出自《梦溪笔谈》乐律一中的「世称善歌者皆曰“郢人”」篇,“宋玉”解释为:战国时期的楚辞作家,屈原之后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 原文 »
〔5〕出自《古文观止》苏辙中的「黄州快哉亭记」篇,“宋玉”解释为:战国时楚国大夫,辞赋家。景差:战国时楚国辞赋家。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