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上书-邹阳中的「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 ;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篇,“苏秦”解释为:战国时期著名的谋臣,曾联合山东列国共同对抗秦国,后来由于秦国的破坏,“合纵”策略失败,因而不再为天下诸侯所信任。 原文 »
〔2〕出自《文选》上书-枚叔中的「昔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南距羌莋之塞,东当六国之从。六国乘信陵之藉,明苏秦之约,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然秦卒禽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莋。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篇,“苏秦”解释为:六国合纵计策的创始人。 原文 »
〔3〕出自《文选》设论-东方曼倩中的「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篇,“苏秦”解释为: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初说秦惠王吞并天下,不用。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约纵之长。张仪:战国时魏人,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张仪相秦惠王,以连衡之策说六国,使六国背纵约而共同事秦。当:遇。万乘之主:指天子。 原文 »
〔4〕出自《战国策》设论-东方曼倩中的「甘茂亡秦且之齐」篇,“苏秦”解释为:鲍本作苏子,这里指苏代。德:感激。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汉中。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余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省安东、永阳郡。安定太守毌丘兴将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与中国通,自当遣人来,慎勿遣人往!善人难得,必将教羌胡妄有所请求,因欲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事。”兴至,遣校尉范陵至羌中;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公曰:“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秋月,公征孙权。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余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公自合肥还。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月,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篇,“苏秦”解释为: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曾奉燕昭王的指示到齐国鼓动战争,使之疲于外战,以便燕国攻齐复仇,因此有人骂他是“卖国反覆之臣”。1973 年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与游说辞十六章。传见《史记》卷六十九。 原文 »
〔6〕出自《战国策》武帝纪中的「苏秦始将连横」篇,“苏秦”解释为:东周洛阳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曾组织合纵抗秦。后因为燕昭王行反间之计,破坏齐、赵交好,被齐闵王车裂而死。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六国从南到北纵向联合抗秦,称作合纵。连横,指秦国联合六国中的某国或数国攻打其他的国家。连横与合纵,是对立的政治外交斗争策略。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