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太山的解释

太山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列子》天瑞篇中的「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篇,“太山”解释为即泰山。山名。 原文 »

〔2〕出自《文选》上书-枚叔中的「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太山之溜穿石,殚极之 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磨 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篇,“太山”解释为即泰山。溜:滴下的水。 原文 »

〔3〕出自《文选》檄-司马长卿中的「“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者也,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方将增太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观者未睹旨,听者未闻音,犹鹪 已翔乎寥廓之宇,而罗者犹视乎薮泽,悲夫!”」篇,“太山”解释为即泰山。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月,公东征布。冬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陈宫等沮其计,求救于术,劝布出战。战又败,乃还固守;攻之不下。时公连战,士卒疲,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月余,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擒布、宫,皆杀之。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篇,“太山”解释为即泰山。臧霸:传见本书卷十八。孙观:传附本书卷十八《臧霸传》。昌豨(xī):又名昌霸,事附本书卷十七《张辽传》。 原文 »

〔5〕出自《梦溪笔谈》辩证二中的「辩太湖之水」篇,“太山”解释为泰山。 原文 »

〔6〕出自《山海经》第四卷 东山经-东次四经中的「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涝水,其中多鱃鱼。」篇,“太山”解释为山名。一说指东泰山,在今山东临朐境内。 原文 »

〔7〕出自《山海经》第五卷 中山经-中次七经中的「又东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役。」篇,“太山”解释为山名,在今河南北部。 原文 »

〔8〕出自《楚辞》七谏中的「谬谏」篇,“太山”解释为即泰山。太,即“泰”。隍:护城河。 原文 »

下一词汇: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