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太史公的解释

太史公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古文观止》司马迁中的「五帝本纪赞」篇,“太史公”解释为司马迁自称。 原文 »

〔2〕出自《古文观止》苏辙中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篇,“太史公”解释为指司马迁。 原文 »

〔3〕出自《文选》书上-司马子长中的「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与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篇,“太史公”解释为即太史令。牛马走:供牛马般奔走的仆人。自谦之辞。走,李善注:“犹仆也。”这一句是古代书信的一种格式,即写信时先将职官姓名列于前。 原文 »

〔4〕出自《西京杂记》卷六中的「太史公」篇,“太史公”解释为实为太史令,史官名。西汉初年设太史令一职。其前身为太(大)史,先秦各国皆置,负责记载邦国大事,为朝廷掌管文书。《尚书·立政》曰:“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孔传曰:“太史,下大夫,掌邦六典之贰。”《周礼·秋官·大司寇》曰:“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贾公彦疏曰:“大史、内史、司会,掌事皆与六卿同,故皆有副贰盟辞而藏之,拟相勘当也。”《周礼·春官·大史》曰:“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郑注曰:“大史,史官之长。”秦代时属奉常所辖,汉代时改奉常为太常。《后汉书·百官志二》曰:“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可知太史令之职的地位应不高,《左传·桓公十七年》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杜注曰:“日官,典历数者。”孔疏曰:“《周礼》大史‘掌正岁以序事,颁告朔于邦国’。然则天子掌历者谓大史也。大史,下大夫,非卿,故不在六卿之数。《传》言居卿,则是尊之若卿。”《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谈为太史公。”《索隐》注曰:“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而如淳引卫宏《仪注》称‘位在丞相上’,谬也。案《百官表》又无其官。且修史之官,国家别有著撰,则令郡县所上图书皆先上之,而后人不晓,误以为在丞相上耳。”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曰:“向者,仆亦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原文 »

〔5〕出自《古文观止》司马迁中的「滑稽列传」篇,“太史公”解释为司马迁自称。 原文 »

〔6〕出自《古文观止》司马迁中的「太史公自序」篇,“太史公”解释为司马迁自称。 原文 »

〔7〕出自《容斋随笔》司马迁中的「谤书」篇,“太史公”解释为指司马迁。太史,先秦时为史官及历官之长,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因史官与历官不分,故司马迁以掌天官之太史,而负修史之任。 原文 »

〔8〕出自《容斋随笔》司马迁中的「《汉书》用字」篇,“太史公”解释为司马迁。陈涉: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 原文 »

下一词汇: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