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纪行上-班叔皮中的「登鄣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卬于朝那。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他。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篇,“太宗”解释为:汉文帝之庙号。荡荡:《尚书·洪范》:“王道荡荡。”比喻汉文帝仁德之广大深厚。 原文 »
〔2〕出自《文选》书下-陈孔璋中的「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篇,“太宗”解释为:即汉文帝刘恒,太宗为他的庙号。 原文 »
〔3〕出自《文选》序下-任彦昇中的「性托夷远,少屏尘杂,自非可以弘奖风流,增益标胜,未尝留心。期岁而孤,叔父司空简穆公,早所器异。年始志学,家门礼训,皆折衷于公。孝友之性,岂伊桥梓;夷雅之体,无待韦弦。汝郁之幼挺淳至,黄琬之早标聪察,曾何足尚。年六岁,袭封豫宁侯,拜日,家人以公尚幼,弗之先告。既袭珪组,对扬王命,因便感咽,若不自胜。初,宋明帝居蕃,与公母武康公主素不协,及即位,有诏废毁旧茔,投弃棺柩。公以死固请,誓不遵奉,表启酸切,义感人神,太宗闻而悲之,遂无以夺也。」篇,“太宗”解释为:即宋明帝,庙号太宗。 原文 »
〔4〕出自《文选》史论下-沈休文中的「夫人君南面,九重奥绝,陪奉朝夕,义隔卿士,阶闼之任,宜有司存。既而恩以狎生,信由恩固,无可惮之姿,有易亲之色。孝建、泰始,主威独运,空置百司,权不外假,而刑政纠杂,理难遍通,耳目所寄,事归近习。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纳王命,由其掌握,于是方涂结轨,辐凑同奔。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曾不知鼠凭社贵,狐借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势倾天下,未之或悟;挟朋树党,政以贿成。 钺疮痏,构于床笫之曲;服冕乘轩,出于言笑之下。南金北毳,来悉方艚;素缣丹魄,至皆兼两。西京许史,盖不足云;晋朝王石,未或能比。及太宗晚运,虑经盛衰,权幸之徒,慑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构造同异,兴树祸隙,帝弟宗王,相继屠剿。民忘宋德,虽非一涂,宝祚夙倾,实由于此。呜呼!《汉书》有《恩泽侯表》,又有《佞幸传》,今采其名,列以为《恩幸篇》云。」篇,“太宗”解释为:宋明帝刘彧庙号,明帝在位八年(465—472)。 原文 »
〔5〕出自《文选》碑文上-王仲宝中的「明皇不豫,储后幼冲。贻厥之寄,允属时望。征为吏部尚书,领卫尉,固让不拜。改授尚书右仆射。端流平衡,外宽内直。弘二八之高谟,宣《由庚》而垂咏。太宗即世,遗命以公为散骑常侍、中书令、护军将军。送往事居,忠贞允亮。秉国之均,四方是维。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公之登太阶而尹天下,君子以为美谈。亦犹孟轲致欣于乐正,羊职悦赏于士伯者也。丁所生母忧,谢职。毁疾之重,因心则至。朝议以有为为之,鲁侯垂式;存公忘私,方进明准。爰降诏书,敦还摄任。固请移岁,表奏相望。事不我与,屈己弘化。」篇,“太宗”解释为:即宋明帝。即世:去世。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郡。先主引兵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于瓦口;破郃等,郃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秋,群下上《先王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百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凭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擒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族;周监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弥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篇,“太宗”解释为:即汉文帝。太宗是其庙号。 原文 »
〔7〕出自《容斋随笔》先主传中的「三省长官」篇,“太宗”解释为:即宋太宗赵光义。 原文 »
〔8〕出自《梦溪笔谈》辩证一中的「唐秦府十八学士多与旧史不同」篇,“太宗”解释为:应该是“高祖”,依据考证,召对苏世长的人是唐高祖,并不是唐太宗。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