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鹈鹕的解释

鹈鹕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庄子》杂篇-外物中的「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口,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篇,“鹈鹕”解释为捕鱼的鸟。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文帝纪中的「夏月,有鹈鹕鸟集灵芝池。诏曰:“此诗人所谓‘污泽’也。曹诗‘刺恭公远君子而近小人’,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位乎?否则斯鸟何为而至?其博举天下俊德茂才、独行君子,以答曹人之刺。”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太白昼现。是月大雨,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秋月,丁卯,以廷尉钟繇为太尉。辛未,校猎于荥阳,遂东巡。论征孙权功,诸将以下进爵、增户各有差。月,甲辰,行幸许昌宫。」篇,“鹈鹕”解释为鹈鹕(tí hú),一种捕鱼的水鸟。 原文 »

〔3〕出自《西京杂记》卷一中的「太液池」篇,“鹈鹕”解释为鹈鹕(tí hú),水鸟名。体大嘴长,嘴下有可伸缩的皮囊以捕食鱼类。《尔雅·释鸟》曰:“鹈,鴮[生僻字 无法输入] 。”郭璞注曰:“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沉水食鱼,故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诗经·曹风·候人》曰:“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孔颖达引陆玑疏曰:“鹈,水鸟,形如鹗而极大,喙长尺余,直而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若小泽中有鱼,便群共杼水,满其胡而弃之,令水竭尽,鱼陆地,乃共食之,故曰淘河。”《庄子·外物》曰:“鱼不畏网而畏鹈鹕。”鹧鸪(zhè gū):鸟名。形似母鸡,头似鹌鹑,栖息于灌木丛、树林中,单独或成对活动。 ?? (jiāo jīng):即池鹭,水鸟名,别称鳽 。腿长,有栗红色毛斑,以捕食鱼虫蛙为生。《尔雅·释鸟》曰:“ 鳽 , ?? 。”郭璞注曰:“似凫,脚高,毛冠,江东人家养之,以厌火灾。”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羽篇》:“ ?? ,旧言辟火灾。巢于高树,生子穴中,衔其母翅飞下养之。”鶂 (yì):水鸟名,形似鹭而体形较大。罗愿《尔雅翼·释鸟三》曰:“字或作鹝 、作[赤鸟] 、作鹢。善高飞,能风能水。古者天子舟首象鹢,所以厌水神。《淮南》云:‘龙舟鹢首。’如是古矣。《上林赋》:‘棹鹢牛首。’汉人船首犹画青雀。盖其遗制。” 原文 »

下一词汇: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