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王道的解释

王道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七上-曹子建中的「镜机子曰:“世有圣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玄化参神,与灵合契。惠泽播于黎苗,威灵震乎无外,超隆平于殷周,踵羲皇而齐泰。显朝惟清,王道遐均,民望如草,我泽如春,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是以俊乂来仕,观国之光,举不遗才,进各异方;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正流俗之华说,综孔氏之旧章,散乐移风,国富民康,神应休臻,屡获嘉祥。故甘露纷而晨降,景星宵而舒光,观游龙于神渊,聆鸣凤于高冈。此霸道之至隆,而雍熙之盛际。然主上犹以沉恩之未广,惧声教之未厉,采英奇于仄陋,宣皇明于岩穴。此甯子商歌之秋,而吕望所以投纶而逝也,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于是玄微子攘袂而兴曰: 哉言乎!近者吾子所述华淫,欲以厉我,衹搅予心。至闻天下穆清,明君莅国,览盈虚之正义,知顽素之迷惑,今予廓尔,身轻若飞,愿反初服,从子而归。”」篇,“王道”解释为三王之道。遐:远方。均:均一,均平如一。 原文 »

〔2〕出自《文选》序上-杜元凯中的「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义起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避,璧假许田之类是也。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欲盖而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篇,“王道”解释为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为王道。正:正法,正常的法制。 原文 »

〔3〕出自《文选》序上-皇甫士安中的「自夏殷以前,其文隐没,靡得而详焉。周监二代,文质之体,百世可知。故孔子采万国之风,正雅颂之名,集而谓之诗。诗人之作,杂有赋体。子夏序诗曰:“一曰风,二曰赋。”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辞义可观。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意;皆因文以寄其心,托理以全其制,赋之首也。及宋玉之徒,淫文放发,言过于实,夸竞之兴,体失之渐,风雅之则,于是乎乖。逮汉贾谊,颇节之以礼。自时厥后,缀文之士,不率典言,并务恢张。其文博诞空类,大者罩天地之表,细者入毫纤之内;虽充车联驷,不足以载;广夏接榱,不容以居也。其中高者,至如相如《上林》,扬雄《甘泉》,班固《两都》,张衡《二京》,马融《广成》,王生《灵光》,初极宏侈之辞,终以约简之制,焕乎有文,蔚尔鳞集,皆近代辞赋之伟也。若夫土有常产,俗有旧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长卿之俦,过以非方之物,寄以中域;虚张异类,托有于无;祖构之士,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时也。」篇,“王道”解释为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陵迟:衰落。 原文 »

〔4〕出自《文选》史论下-范蔚宗中的「论曰: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议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职,至使英姿茂绩,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图远筭,固将有以为尔。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兼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赵之同列文朝,可谓兼通矣。降自秦汉,世资战力,至于翼扶王室,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缯盗狗轻猾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势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菹戮,不其然乎!自兹以降,讫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其怀道无闻,委身草莽者,亦何可胜言?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邓之高勋,耿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所谓“导之以法,齐之以刑”者乎!若格之功臣,其伤已甚。何者?直绳则亏丧恩旧,挠情则违废禁典,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参任则群心难塞,并列则其弊未远。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事相权。故高秩厚礼,允答元功;峻文深宪,责成吏职。建武之世,侯者百数,若夫数公者,则与参国议,分均休咎,其余并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于后。昔留侯以为高祖悉用萧曹故人,郭伋亦议南阳多显,郑兴又戒功臣专任。夫崇恩偏授,易启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广招贤之路,意者不其然乎!」篇,“王道”解释为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称之为王道。儒家认为西周行王道。 原文 »

〔5〕出自《格言联璧》从政类中的「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天德只是个无我,王道只是个爱人。」篇,“王道”解释为古时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理念。 原文 »

下一词汇: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