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将军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碑文上-王仲宝中的「泰始之初,入为侍中。曾不移朔,迁吏部尚书。是时天步初夷,王涂尚阻。元戎启行,衣冠未缉。内赞谋谟,外康流品。制胜既远,泾渭斯明。赏不失劳,举无失德。绩简帝心,声敷物听。事宁,领太子右卫率,固让不拜。寻领骁骑将军,以帷幄之功,膺庸祗之秩。封雩都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久之,重为侍中,领右卫将军。尽规献替,均山甫之庸;缉熙王旅,兼方叔之望。丹阳京辅,远近攸则;吴兴襟带,实惟股肱。频作二守,并加蝉冕。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篇,“卫将军”解释为:将军名号。有左、右之名。 原文 »
〔2〕出自《文选》碑文下-沈休文中的「公临危审正,载惟话言。楚囊之情,惟几而弥固;卫鱼之心,身亡而意结。二宫轸恸,遐迩同哀,追赠侍中领卫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昭侯。时皇上纳麓在辰,登庸伊始,允副朝端,兼掌屯卫。闻凶哀震,感绝移时,因遘沉疴,绵留气序。世祖日夜忧怀,备尽宽譬,勉膳禁哭,中使相望。上虽外顺皇旨,内殷私痛,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沾衣。若此移年,癯瘠改貌,天伦之爱,振古莫俦。及俯膺天眷,入纂绝业,分命懿亲,台牧并建。对繁弱以流涕,望曲阜而含悲,改赠司徒,因谥为郡王,礼也。」篇,“卫将军”解释为:武官名。多为赠官。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月,车驾出"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篇,“卫将军”解释为:官名。负责领兵征伐。董承(?—公元 200):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儿。汉献帝时任车骑将军。与刘备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使献帝摆脱傀儡处境,行动失败被杀。事附本书卷三十二《先主传》。苌(cháng)奴:人名。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泰字玄伯。青龙中,除散骑侍郎。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嘉平初,代郭淮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蜀(大)卫将军姜维率众依麹山筑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等寇逼诸郡。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泰曰:“麹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羌夷患维劳役,必未肯附。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虽其有救,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也。”淮从泰计,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擒也。”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趋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悬,遂皆降。」篇,“卫将军”解释为:官名。领兵征伐。姜维(公元 202—264):传见本书卷四十四。麹山:山名。在今甘肃岷县东。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中的「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毌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百户。」篇,“卫将军”解释为:指司马昭。当时任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这是曹髦的借口。实际上是不让司马昭回京执政。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年春正月,诏曰:“夫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腰绖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则恩所不忍,有减则法废不行。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比选代之间,若有传者,必加大辟。则长吏无废职之负,孝子无犯重之刑。”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军国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月,陆逊讨彭旦等。其年,皆破之。冬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安,不克。诸葛恪平山越事毕,北屯庐江。」篇,“卫将军”解释为:官名。属高级军职。领兵征伐。 原文 »
〔7〕出自《容斋随笔》吴主传中的「任安、田仁」篇,“卫将军”解释为:即卫青。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