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魏郡的解释

魏郡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表上-陆士衡中的「陪臣陆机言:今月九日,魏郡太守遣兼丞张含赍板诏书印绶,假臣为平原内史。拜受祗竦,不知所裁,臣机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篇,“魏郡”解释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赍(jī):携带。板诏:李善注:“凡王封拜,谓之板官。时成都摄政,故称板诏。”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典之制,汉约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篇,“魏郡”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都尉:官名。东汉在边境所在或内地个别重要的郡设置都尉,领兵维持治安。后来又逐渐带领属县,具有与郡太守类似的行政权力。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吴范刘惇赵达传中的「权下都建业,详、综并为侍中;进封乡侯,兼左、右领军。时魏降人或云“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综乃伪为质作降文条:其曰:“天纲弛绝,海分崩;群生憔悴,士人播越;兵寇所加,邑无居民;风尘烟火,往往而处。自代以来,大乱之极,未有若今时者也。臣质志薄,处时无方;系于土壤,不能翻飞,遂为曹氏执事戎役。远处河朔,天衢隔绝;虽望风慕义,思托大命;愧无因缘,得展其志。每往来者,窃听风化;伏知陛下齐德乾坤,同明日月,神武之姿,受之自然,敷演皇极,流化万里;自江以南,户受覆焘;英雄俊杰,上达之士,莫不心歌腹咏,乐在归附者也。今年月末,奉闻吉日,龙兴践阼,恢弘大繇,整理天纲;将使遗民,睹见定主。昔武王伐殷,殷民倒戈;高祖诛项,面楚歌: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臣质不胜昊天至愿,谨遣所亲同郡黄定,恭行奉表;及托降叛,间关求达。其欲所陈,载列于左。”其曰:“昔伊尹去夏入商,陈平委楚归汉,书功竹帛,遗名后世;世主不谓之背诞者,以为知天命也。臣昔为曹氏所见交接,外托君臣,内如骨肉;恩义绸缪,有合无离;遂受偏方之任,总河北之军。当此之时,志望高大,永与曹氏,同死俱生;惟恐功之不建,事之不成耳。及曹氏之亡,后嗣继立;幼冲统政,谗言弥兴。同侪者以势相害,异趣者得间其言。而臣受性简略,素不下人;视彼数子,意实迫之,此亦臣之过也。遂为邪议,所见构会,招致猜疑,诬臣欲叛。虽识真者保明其心,世乱谗胜,余嫌犹在;常惧旦横受无辜,忧心孔疚,如履冰炭。昔乐毅为燕昭王立功于齐,惠王即位,疑夺其任;遂去燕之赵,休烈不亏。彼岂欲其德?盖畏功名不建,而惧祸之将及也!昔遣魏郡周光,以贾贩为名,托叛南诣,宣达密计。时以仓猝,未敢便有章表,使光口传而已。以为天下大归可见,天意所在,非吴复谁?此方之民,思为臣妾;延颈举踵,惟恐兵来之迟耳。若使圣恩少加信纳,当以河北承望王师;(疑)款心赤实,天日是鉴!而光去经年,不闻咳唾;未审此意,竟得达不?瞻望长叹,日月已几;鲁望高子,何足以喻!又臣今日,见待稍薄;苍蝇之声,绵绵不绝:必受此祸,迟速事耳。臣私度陛下未垂明慰者,必以臣质贯穿仁义之道,不行若此之事;谓光所传,多虚少实;或谓此中,有他消息。不知臣质,构谗见疑,恐受大害也。且臣质若有罪之日,自当奔赴鼎镬,束身待罪,此盖人臣之宜也。今日无罪,横见谮毁;将有商鞅、白起之祸。寻惟事势,去亦宜也;死而弗义,不去何为!乐毅之出,吴起之走;君子」篇,“魏郡”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当时属曹魏。 原文 »

〔4〕出自《西京杂记》卷三中的「生作葬文」篇,“魏郡”解释为汉代郡名,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治所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接壤地区。 原文 »

〔5〕出自《容斋随笔》卷三中的「《汉书》用字」篇,“魏郡”解释为郡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昭阳:地名。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原文 »

下一词汇: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