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无为的解释

无为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庄子》外篇-在宥中的「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篇,“无为”解释为顺任自然。 原文 »

〔2〕出自《文选》志中-张平子中的「收畴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之遐心。修初服之娑娑兮,长余佩之参参。文章奂以粲烂兮,美纷纭以从风。御六艺之珍驾兮,游道德之平林。结典籍而为罟兮,驱儒墨以为禽。玩阴阳之变化兮,咏雅颂之徽音。嘉曾氏之《归耕》兮,慕历阪之嵚崟。恭夙夜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夕惕若厉以省愆兮,惧余身之未敕。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默无为以凝志兮,与仁义乎逍遥。不出户而知天下兮,何必历远以劬劳?」篇,“无为”解释为道家以无为为最高道德标准。《老子》三十八章:“上德无为。”凝志:固志,坚定信念。 原文 »

〔3〕出自《文选》杂诗上-古诗十九首中的「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篇,“无为”解释为不要。 原文 »

〔4〕出自《文选》书下-嵇叔夜中的「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篇,“无为”解释为道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旨是指效法自然,反对人为。 原文 »

〔5〕出自《文选》论三-嵇叔夜中的「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篇,“无为”解释为道家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的「又以为: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群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司牧之主,欲而专:,则官任定而上下安;专,则职业修而事不烦。夫事简业修,上下相安而不治者,未之有也。先王建万国,虽其详未可得而究;然分疆画界,各守土境,则非重累羁绊之体也。下考殷、周等之叙,徒有小大贵贱之差,亦无君官臣民而有统互相牵制者也。夫官统不,则职业不修;职业不修,则事何得而简?事之不简,则民何得而静?民之不静,则邪恶并兴,而奸伪滋长矣!先王达其如此,故专其职司而其统业。始自秦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奸以待下。惧宰官不之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督监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务。汉承其绪,莫能匡改。魏室之隆,日不暇及。等之典,虽难猝复;可粗立仪准,以治制。今之长吏,皆君吏民;横重以郡守,累以刺史。若郡所摄,唯在大较;则与州同,无为再重。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职存,则监察不废;郡吏万数,还亲农业,以省烦费,丰财殖谷。也。大县之才,皆堪郡守:是非之讼,每生意异;顺从则安,直己则争。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也。又干郡之吏,职监诸县,营护党亲、乡邑、旧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顿:民之困弊,咎生于此。若皆并合,则乱原自塞。也。今承衰弊,民人凋落。贤才鲜少,任事者寡。郡县良吏,往往非。郡受县成,其剧在下;而吏之上选,郡当先足。此为亲民之吏,专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顽鄙。今如并之,吏多选清良者造职,大化宣流,民物获宁。也。制使万户之县,名之郡守;千以上,名之都尉;千户以下,令长如故;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所牧亦增:此进才效功之叙也。若经制定,则官才有次,治功齐明。也。若省郡守,县皆径达,事不壅隔,官无留滞;代之风,虽未可必,简之化,庶几可致。便民省费,在于此矣!」篇,“无为”解释为无须。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劝育民省刑曰:“兵起以来,余年;海荡覆,万国殄瘁。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遂令华夏,复有纲纪。鸠集兆民,于兹魏土;使封鄙之内,鸡鸣狗吠,达于境;蒸庶欣欣,喜遇升平。今远方之寇未宾,兵戎之役未息;诚令复除足以怀远人,良宰足以宣德泽;阡陌咸修,民殷炽;必复过于曩时而富于平日矣。《易》称‘敕法’,《书》著‘祥刑’;‘人有庆,兆民赖之’:慎法狱之谓也。昔曹相国以狱市为寄,路温舒疾治狱之吏。夫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丁壮者得尽地力,则无饥馑之民;穷老者得仰食仓廪,则无馁饿之殍;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则孩者无不育之累;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毛不戎,则老者无顿伏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繇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年之后,既笄者必盈巷;年之后,胜兵者必满野矣。”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帝报曰:“览表。虽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未足以喻。方今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于夜还之戒,已诏有司施行。”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举更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篇,“无为”解释为无须。 原文 »

〔8〕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建安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篇,“无为”解释为不必要。 原文 »

〔9〕出自《格言联璧》持躬类中的「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篇,“无为”解释为道家思想,指要依附天命,顺应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原文 »

下一词汇: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