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五刑的解释

五刑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论三-李萧远中的「曰:凡人之所以奔竞于富贵,何为者哉?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必须势乎?则王莽、董贤之为三公,不如杨雄、仲舒之阒其门也。必须富乎?则齐景之千驷,不如颜回、原宪之约其身也。其为实乎?则执勺而饮河者,不过满腹,弃室而洒雨者,不过濡身,过此以往,弗能受也。其为名乎?则善恶书于史册,毁誉流于千载,赏罚悬于天道,吉凶灼乎鬼神,固可畏也。将以娱耳目乐心意乎?譬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褰裳而涉汶阳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椎 而守敖庾、海陵之仓,则山坻之积在前矣;扱衽而登钟山、蓝田之上,则夜光、玙璠之珍可观矣。夫如是也,为物甚众,为己甚寡;不爱其身,而啬其神;风惊尘起,散而不止;六疾待其前,五刑随其后;利害生其左,攻夺出其右;而自以为见身名之亲疏、分荣辱之客主哉!」篇,“五刑”解释为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古以墨(在额上刺字并染成黑色)、劓(割鼻)、剕(断足)、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处死)为五刑。 原文 »

〔2〕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帝曰:“皐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皐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篇,“五刑”解释为见《舜典》“流宥五刑”。 原文 »

〔3〕出自《尚书》周书-吕刑中的「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篇,“五刑”解释为五种刑罚的统称。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三少帝纪中的「使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乡公璜,嗣明帝后。辛卯,群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合;而犹称‘令’,与藩国同。请自今殿下令书,皆称‘诏制’,如先代故事。”癸卯,大将军固让相国、晋公、锡之宠;太后诏曰:“夫有功不隐,《周易》大义;成人之美,古贤所尚。今听所执,出表示外:以彰公之谦光焉。”戊申,大将军文王上言:“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拔刃鸣金鼓,向臣所止。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横入兵阵伤公,遂至陨命。辄收济行军法。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猝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唯命所裁。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惧虽身死,罪责弥重;欲遵伊、周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辇舆!’而济遽入阵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内摧裂,不知何地可以陨坠!科律:‘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皆斩。’济凶戾悖逆,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敕侍御史:收济家属,付廷尉,结正其罪。”太后诏曰:“夫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夫人有子不孝,尚告治之,此儿岂复成人主邪?吾妇人,不达大义,以谓济不得便为大逆也。然大将军志意恳切,发言恻怆,故听如所奏。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篇,“五刑”解释为五种刑罚。曹魏修改汉代刑法,依照《尚书·尧典》有五刑的古义,制定了死刑、髡刑、完刑、作刑和赎刑五大类共二十四种刑罚。见《晋书》卷三十《刑法志》。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中的「初,太祖下令,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繇以为:“古之肉刑,更历圣人;宜复施行,以代死刑。”议者以为非悦民之道,遂寝。及文帝临飨群臣,诏谓:“大理欲复肉刑,此诚圣王之法。公卿当善共议。”议未定,会有军事,复寝。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继踪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以贯之。是以继世,仍发明诏;思复古刑,为代法。连有军事,遂未施行。陛下远追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出本当右趾而入大辟者,复行此刑。《书》云:‘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此言尧当除蚩尤、有苗之刑,先审问于下民之有辞者也。若今蔽狱之时,讯问槐、棘、群吏、万民。使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市欲斩右趾者许之。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能有奸者,率年至;虽斩其足,犹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计所全,岁千人。张苍除肉刑,所杀岁以万计;臣欲复肉刑,岁生千人。子贡问能济民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若诚行之,斯民永济。”书奏,诏曰:“太傅学优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远。此大事,公卿群僚,善共平议。”司徒王朗议,以为:“繇欲轻减大辟之条,以增益刖刑之数;此即起偃为竖,化尸为人矣。然臣之愚,犹有未合微异之意。夫刑之属,著在科律;自有减死等之法,不死即为减。施行已久,不待远假斧凿于彼肉刑,然后有罪次也。前世仁者,不忍肉刑之惨酷,是以废而不用;不用以来,历年数百。今复行之,恐所减之文未彰于万民之目,而肉刑之问已宣于寇仇之耳:非所以来远人也。今可按繇所欲轻之死罪,使减死之髡(刖)刑;嫌其轻者,可倍其居作之岁数。内有以生易死不赀之恩,外无以刖易釱骇耳之声。”议者百余人,与朗同者多。帝以吴、蜀未平,且寝。太和年,繇薨。帝素服临吊,谥曰成侯。子毓嗣。初,文帝分毓户邑,封繇弟演及子劭、孙豫,列侯。」篇,“五刑”解释为曹魏制定的五大类刑罚。有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见《晋书》卷三十《刑罚志》。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杨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除萧、(赞)酂、长平令。父卒去官。后以司徒掾举高第,为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魏国既建,迁为御史中丞。时太祖议复肉刑,令曰:“安得通理君子达于古今者,使平斯事呼?昔陈鸿胪以为死刑有可加于仁恩者,正谓此也。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论乎?”群对曰:“臣父纪以为:汉除肉刑而增加笞,本兴仁恻而死者更众,所谓名轻而实重者也。名轻则易犯,实重则伤民。《书》曰:‘惟敬刑,以成德。’《易》著劓、刖、灭趾之法;所以辅政助教,惩恶息杀也。且杀人偿死,合于古制;至于伤人,或残毁其体,而才剪毛发,非其理也。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蚕室,盗者刖其脚,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夫千之属,虽未可悉复;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汉律所杀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余逮死者,可以刑杀。如此,则所刑之与所生,足以相贸矣。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杀之刑,是重人肢体而轻人躯命也。”时钟繇与群议同,王朗及议者多以为未可行。太祖深善繇、群言;以军事未罢,顾众议,故且寝。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在朝无适无莫,雅仗名义,不以非道假人。」篇,“五刑”解释为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这两句话出自《尚书·吕刑》。其中,墨是刺刻犯人面部,然后涂上黑色,又叫做黥(qíng)。劓(yì)是割鼻。剕(fèi)是砍脚。宫刑对男子是割去生殖器,对女子则是长期禁闭。大辟是处死。 原文 »

〔7〕出自《周礼》秋官 司寇-小司寇中的「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读书则用法。」篇,“五刑”解释为司刑所掌五刑,即墨(在面额上刺字)、劓(yì,割鼻)、刖(yuè,断足),宫(损坏男子生殖器,或破坏女性生殖机能,一说禁闭女子于宫中),杀(又称大辟,即死刑)等五刑,详《秋官·司刑》。此指有关五刑的法律条文。 原文 »

〔8〕出自《女孝经》秋官 司寇-小司寇中的「大家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妒忌,故七出之状标其首焉。贞顺正直,和柔无妒,理于幽闺,不通于外,目不狥色,耳不留声,耳目之欲,不越其事,蓋圣人之教也,汝其行之。《诗》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篇。)”」篇,“五刑”解释为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 原文 »

下一词汇: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