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月,以公为丞相。秋月,公南征刘表。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篇,“襄阳”解释为:县名。县治在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明帝纪中的「秋月,丁卯,司徒陈矫薨。孙权遣将朱然等万人,围江夏郡;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然退走。初,权遣使浮海与高句丽通,欲袭辽东。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率诸军及鲜卑、乌丸,屯辽东南界;玺书征公孙渊。渊发兵反,俭进军讨之;会连雨日,辽水大涨,诏俭引军还。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王护留等居辽东,率部众随俭内附。己卯,诏辽东将吏士民为渊所胁略不得降者,切赦之。辛卯,太白昼现。渊自俭还,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称绍汉元年。诏青、兖、幽、冀州大作海船。月,冀、兖、徐、豫州民,遇水。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在所开仓赈救之。庚辰,皇后毛氏卒。冬月,丁未,月犯荧惑。癸丑,葬悼毛后于愍陵。乙卯,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月,壬子冬至,始祀。丁巳,分襄阳临沮、宜城、旍阳、邔县,置襄阳南部都尉。己未,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庙京都。分襄阳郡之鄀、叶县属义阳郡。」篇,“襄阳”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市。临沮:县名。县治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北。宜城: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旍(jīng)阳: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旍阳当时在孙吴荆州南郡境内,不可能属曹魏管辖。此处史文疑有误。邔(qǐ):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城市北。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中的「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迁)与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余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呼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适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君当之!”诸将皆喜,便作地道,射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擒也。”俨曰:“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篇,“襄阳”解释为:旧县名。属今湖北襄阳市。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的「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余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踖,即调发军粮,坚还屯。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族,悬示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距雒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讫,引军还住鲁阳。初平()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坚子:策、权、翊、匡。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篇,“襄阳”解释为:县名。县治在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南岸。刘表当荆州刺史后,把治所移到这里。 原文 »
〔5〕出自《容斋随笔》孙破虏讨逆传中的「罗处士志」篇,“襄阳”解释为:地名。春秋时期为楚国地。秦汉时为南郡、南阳郡,三国魏置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襄州),以后历代或为襄州,或为郡,或为路,或为府。地处南北交通要冲,魏晋以后均为军事重镇。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