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京都中-张平子中的「“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隩,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审曲面势,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东门于旋。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回行道乎伊阙,邪径捷乎 辕。」篇,“先王”解释为:指周成王。邑:洛邑。 原文 »
〔2〕出自《文选》册-潘元茂中的「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蕃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靖,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锡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 钺、秬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繄二国是赖。」篇,“先王”解释为:指周武王。明德:本指完美的德行。这里指周公旦、太公望(即姜尚)。因指二人,故曰并建。 原文 »
〔3〕出自《文选》论二-曹元首中的「昔夏、殷、周之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进。是以轻重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并兼路塞,逆节不生。及其衰也,桓、文帅礼。苞茅不贡,齐师伐楚;宋不城周,晋戮其宰。王纲弛而复张,诸侯傲而复肃。二霸之后,寖以陵迟。吴、楚凭江,负固方城,虽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奸情散于胸怀,逆谋消于唇吻。斯岂非信重亲戚,任用贤能,枝叶硕茂,本根赖之与?」篇,“先王”解释为:古代的贤王。 原文 »
〔4〕出自《文选》论三-陆士衡中的「《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玄》曰“乱不极则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时也。古人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吴之兴也,参而由焉,孙卿所谓合其参者也。及其亡也,恃险而已,又孙卿所谓舍其参者也。夫四州之萌,非无众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功不兴而祸遘者,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至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是以其安也,则黎元与之同庆;及其危也,则兆庶与之共患。安与众同庆,则其危不可得也;危与下共患,则其难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篇,“先王”解释为:张铣注:“谓古先帝王。”经国:治国。 原文 »
〔5〕出自《穆天子传》卷二中的「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天子于是得玉荣、枝斯之英。」篇,“先王”解释为:古代帝王。县(xuán)圃:即悬圃,传说中昆仑山顶上神仙居住的仙境。郭璞注:“《淮南子》曰:‘昆仑去地一万一千里,上有曾城九重;或上倍之,是谓阆风;或上倍之,是谓玄圃。以次相及。’《山海经》云:‘明明昆仑、玄圃各一山,但相近耳。’又曰:‘实为帝之平圃也。’”胡应麟云:“舂山之名,后世不甚传,而县圃神仙家所盛依托,以为数倍昆仑。据此,‘先王所谓县圃’之文,不过如秦汉所谓《上林》《长杨》所记,鸟兽虽众,皆人世所尝有求。如《山海经》九首八足食人之怪,固无一也。则二书讵可同日语哉!”(《少室山房笔丛》)王守春云:“把‘舂山’比定为吐鲁番盆地北面的天山,那么《穆传》中‘舂山’上的‘悬圃’,可以认为是哈密地区的巴里坤湖或乌鲁木齐东面博格达峰下面的天池,将‘悬圃’如此定位,比丁谦所认为的是帕米尔高原上的萨雷库里湖也显得更合理。因为天池或巴里坤湖都是位于高山盆地或高山谷地之中,由山下到湖泊,要攀登陡峻的山地,使人感到它们是高悬在半山之上的。而帕米尔高原的萨雷库里湖则是在高原上面的,虽然从塔里木盆地到帕米尔高原上要攀登很大的高度,但一旦登上高原后,还要在高原上经过很长的距离才能到达萨雷库里湖,因此,该湖不会使人产生‘悬’的感觉。更值得推敲的是‘圃’字,该字有植物茂盛的苑囿之意。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萨雷库里湖周围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植物较稀少,而天池或巴里坤湖周围地区的山地,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正合‘圃’字的含义。”县,同“悬”。洪颐煊校注:“《艺文类聚》六十五引‘王’下有‘之’字。”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的「又以为: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群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司牧之主,欲而专:,则官任定而上下安;专,则职业修而事不烦。夫事简业修,上下相安而不治者,未之有也。先王建万国,虽其详未可得而究;然分疆画界,各守土境,则非重累羁绊之体也。下考殷、周等之叙,徒有小大贵贱之差,亦无君官臣民而有统互相牵制者也。夫官统不,则职业不修;职业不修,则事何得而简?事之不简,则民何得而静?民之不静,则邪恶并兴,而奸伪滋长矣!先王达其如此,故专其职司而其统业。始自秦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奸以待下。惧宰官不之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督监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务。汉承其绪,莫能匡改。魏室之隆,日不暇及。等之典,虽难猝复;可粗立仪准,以治制。今之长吏,皆君吏民;横重以郡守,累以刺史。若郡所摄,唯在大较;则与州同,无为再重。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职存,则监察不废;郡吏万数,还亲农业,以省烦费,丰财殖谷。也。大县之才,皆堪郡守:是非之讼,每生意异;顺从则安,直己则争。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也。又干郡之吏,职监诸县,营护党亲、乡邑、旧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顿:民之困弊,咎生于此。若皆并合,则乱原自塞。也。今承衰弊,民人凋落。贤才鲜少,任事者寡。郡县良吏,往往非。郡受县成,其剧在下;而吏之上选,郡当先足。此为亲民之吏,专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顽鄙。今如并之,吏多选清良者造职,大化宣流,民物获宁。也。制使万户之县,名之郡守;千以上,名之都尉;千户以下,令长如故;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所牧亦增:此进才效功之叙也。若经制定,则官才有次,治功齐明。也。若省郡守,县皆径达,事不壅隔,官无留滞;代之风,虽未可必,简之化,庶几可致。便民省费,在于此矣!」篇,“先王”解释为:指殷周以前的君主。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傅介子之后也。伯父巽,黄初中为侍中、尚书。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时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法》,事下府。嘏难劭论曰: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苟非其才,则道不虚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暨乎王略亏颓,而旷载罔缀;微言既没,籍泯玷。何则?道弘致远而众才莫晞也。案劭《考课》论,虽欲寻前代黜陟之文,然其制度略已阙亡。礼之存者,惟有周典:外建侯伯,藩屏服;内立列司,管齐职;土有恒贡,官有定则;百揆均任,民殊业。故考绩可理而黜陟易通也。大魏继百王之末,承秦、汉之烈,制度之流,靡所修采。自建安以来,至于青龙;神武拨乱,肇基皇祚;扫除凶逆,芟夷遗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给。及经邦治戎,权法并用;百官群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以应政机。以古施今,事杂义殊,难得而通也。所以然者,制宜经远,或不切近;法应时务,不足垂后。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昔先王之择才,必本行于州闾,讲道于庠序;行具而谓之贤,道修则谓之能。乡老献贤能于王,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方今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按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簿伐,则德行未为叙。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述综王度,敷赞国式;体深义广,难得而详也。」篇,“先王”解释为:前代的君王。这里指周代的君王。 原文 »
〔8〕出自《周礼》春官 宗伯-守祧中的「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其遗衣服藏焉。」篇,“先王”解释为:周代的先王,一般指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庙祧:此泛指宗庙。 原文 »
〔9〕出自《容斋随笔》春官 宗伯-守祧中的「皇甫湜诗」篇,“先王”解释为:古圣先贤。荒:荒芜,荒废。 原文 »
〔10〕出自《庄子》杂篇-天下中的「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顺。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篇,“先王”解释为:指黄帝尧舜禹夏商周诸帝王。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