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孝公的解释

孝公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上书-李斯中的「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弗纳,疏士而弗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篇,“孝公”解释为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他主张法治,注重农业和军事,为秦孝公所重用,执政十年,秦国因而富强。后因受封于商地,故称商鞅或商君。 原文 »

〔2〕出自《国语》上书-李斯中的「穆仲论鲁侯孝」篇,“孝公”解释为鲁国君,名称,鲁武公的儿子、括(伯御)的弟弟。 原文 »

〔3〕出自《古文观止》苏洵中的「管仲论」篇,“孝公”解释为即齐孝公。 原文 »

〔4〕出自《国语》苏洵中的「齐姜劝重耳勿怀安」篇,“孝公”解释为齐孝公,名昭,齐桓公之子,公元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 原文 »

下一词汇: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