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书下-司马长卿中的「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安集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纳贡,稽颡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堕怠,延颈举踵,喁喁然皆向风慕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篇,“匈奴”解释为: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 原文 »
〔2〕出自《文选》论一-王子渊中的「文学、夫子曰:“天符既闻命矣,敢问人瑞?”先生曰:“夫匈奴者,百蛮之最强者也,天性骄蹇,习俗杰暴,贱老贵壮,气力相高,业在攻伐,事在猎射,儿能骑羊,走箭飞镞。逐水随畜,都无常处,鸟集兽散,往来驰骛,周流旷野,以济嗜欲。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追之则奔遁,释之则为寇。是以三王不能怀,五伯不能绥,惊边扤士,屡犯刍荛,诗人所歌,自古患之。今圣德隆盛,威灵外覆,日逐举国而归德,单于称臣而朝贺。乾坤之所开,阴阳之所接,编结沮颜,燋齿枭 ,翦发黥首,文身裸袒之国,靡不奔走贡献,欢忻来附,婆娑呕吟,鼓掖而笑。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飞鸟翕翼,泉鱼奋跃。是以刺史感懑,舒音而咏至德。鄙人黭浅,不能究识,敬遵所闻,未克殚焉。”于是二客醉于仁义,饱于盛德,终日仰叹,怡怿而悦服。」篇,“匈奴”解释为:古族名。其族由来已久,匈奴之称始于战国。其族原散居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一带,后渐北徙。在西汉前期,是汉王朝最强劲的对手。 原文 »
〔3〕出自《宋词三百首》词人-岳飞中的「满江红」篇,“匈奴”解释为:泛指敌人。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篇,“匈奴”解释为:北方少数族名。东汉时匈奴分化为南北二部。这里指移居塞内的南匈奴。于夫罗就是南匈奴的首领。内黄: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内黄县西。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正始初,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嘏常以为:“秦始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汉、魏因循,以至于今。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代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事与制违,名实未附。故历代而不至于治者,盖由是也。”欲大改定官制,依古正(本)今;遇帝室多难,未能革易。时论者议欲自伐吴,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曰:“昔夫差陵齐胜晋,威行中国,终祸姑苏;齐闵兼土拓境,辟地千里,身蹈颠覆:有始不必善终,古之明效也。孙权自破关羽并荆州之后,志盈欲满,凶宄已极;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图大举之策。今权已死,托孤于诸葛恪。若矫权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内齐虑,有同舟之惧;虽不能终自保完,犹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外矣。而议者或欲泛舟径济,横行江表,或欲道并进,攻其城垒;或欲大佃疆埸,观衅而动:诚皆取贼之常计也。然自治兵以来,出入载,非掩袭之军也。贼之为寇,几年矣,君臣伪立,吉凶共患,又丧其元帅,上下忧危;设令列船津要,坚城据险,横行之计,其殆难捷。惟进军大佃,最差完牢。(隐)兵出民表,寇抄不犯;坐食积谷,不烦运士;乘衅讨袭,无远劳费:此军之急务也。昔樊哙愿以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今欲越长江,涉虏庭,亦向时之喻也。未若明法练士,措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斯必然之数也。”」篇,“匈奴”解释为:北方少数族名。西汉时曾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韩崔高孙王传中的「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主簿温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等。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征拜少府。出为荆州刺史。迁冀州牧。太傅司马宣王谓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年,更刺史,靡能决之;虞、芮待文王而了,宜善令分明。”礼曰:“讼者据墟墓为验,听者以先老为正;而老者不可加以槚楚,又墟墓或迁就高敞,或徙避仇雠。如今所闻,虽皋陶犹将为难。若欲使‘必也无讼’,当以烈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何必推古问故,以益辞讼?昔成王以桐叶戏叔虞,周公便以封之。今图藏在天府,便可于坐上断也,岂待到州乎?”宣王曰:“是也。当别下图。”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下书云:“图不可用,当参异同。”礼上疏曰:“管仲霸者之佐,其器又小,犹能夺伯氏骈邑,使没齿无怨言。臣受牧伯之任,奉圣朝明图,验地著之界,界实以王翁河为限。而鄃以马丹候为验,诈以鸣犊河为界;假虚讼诉,疑误台阁。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沉木,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今郡争界年,朝决之者,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平原在两河向东上,其间有爵堤;爵堤在高唐西南,所争地在高唐西北,相去余里。可谓长叹息流涕者也。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亦何颜尸禄素餐?辄束带著履,驾车待放。”爽见礼奏,大」篇,“匈奴”解释为:北方少数族名。 原文 »
〔7〕出自《容斋随笔》韩崔高孙王传中的「孟舒、魏尚」篇,“匈奴”解释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秦汉时称匈奴。散居在大漠南北,以游牧为生,善骑射。 原文 »
〔8〕出自《西京杂记》卷二中的「画工弃市」篇,“匈奴”解释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先后有“鬼方”“混夷”“猃狁”“山戎”等名称,战国时称匈奴、胡,活跃于燕、赵、秦以北地区。“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汉书·匈奴传上》)秦汉之际实力强盛,统辖大漠南北,汉初屡次南下骚扰北方边境。武帝时多次出击致其势渐衰,宣帝时匈奴单于归附于汉,此后数十年交往频繁。 原文 »
〔9〕出自《山海经》第十卷 海内南经中的「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篇,“匈奴”解释为:古族名,双称胡。开题之国:开题国,国名。一说在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 原文 »
〔10〕出自《容斋随笔》第十卷 海内南经中的「俞似诗」篇,“匈奴”解释为:代指金国。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