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献诗-潘安仁中的「於皇时晋,受命既固。三祖在天,圣皇绍祚。」篇,“扬声”解释为:声威远扬。万计:为所诛氐贼之数。 原文 »
〔2〕出自《文选》乐府上-曹子建中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篇,“扬声”解释为:扬名。垂:通“郵”,边疆。 原文 »
〔3〕出自《文选》书上-孔文举中的「《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篇,“扬声”解释为:扬名。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赋,皆讽谏焉。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千,精骑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时诏书博求众贤。散骑侍郎夏侯惠荐劭曰:“伏见常侍刘劭:深忠笃思,体周于数;凡所错综,源流弘远;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沉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实为朝廷奇其器量。以为若此人者,宜辅翼机事,纳谋帏幄;当与国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惟陛下垂优游之听,使劭承清闲之欢,得自尽于前;则德音上通,辉耀日新矣。”」篇,“扬声”解释为:故意张扬风声。 原文 »
〔5〕出自《三国志》满田牵郭传中的「明帝即位,进封昌邑侯。太和年,领豫州刺史。()年春,降人称吴大严,扬声欲诣江北猎,孙权欲自出。宠度其必袭西阳而为之备;权闻之,退还。秋,使曹休从庐江南入合肥,令宠向夏口。宠上疏曰:“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d 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宠表未报,休遂深入。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休战不利,退走。会朱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是岁,休薨,宠以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汝南兵民恋慕,大小相率,奔随道路,不可禁止。护军表上,欲杀其为首者。诏使宠将亲兵千人自随,其余无所问。年,拜宠征东将军。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贼寻退还,被诏罢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其明年,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辞云:“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刺史王凌腾布书,请兵马迎之。宠以为必诈,不与兵;而为凌作报书曰:“知识邪正,欲避祸就顺,去暴归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计兵少则不足相卫,多则事必远闻;且先密计以成本志,临时节度其宜。”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凌欲往迎,勿与兵也!”凌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督将步骑百人往迎之。布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初,宠与凌共事,不平;凌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既至,体气康强,见而遣还。宠屡表求留,诏报曰:“昔廉颇强食,马援据鞍。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老,何与廉、马之相背邪?其思安边境,惠此中国。”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百里来,后尾空悬,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杨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篇,“扬声”解释为:放出风声。诣:到。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遂行,屯于沔阳。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篇,“扬声”解释为:故意放出风声。斜(yé)谷道:褒斜栈道的斜谷段。褒斜栈道是先秦以来南北走向穿越秦岭的主要通道,也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最后一次使用的道路。由秦岭南面的褒水河谷即褒谷,和当时武功水所流经的斜谷组合,故名。栈道是中国古代穿越西南地区险峻山脉而修建的一种特殊道路。沿着河谷,在河岸一侧峭壁上横向打入方形深孔,将相应尺寸的方木插入深孔,在其上铺设厚木板,即可形成人和车辆通行的道路。栈道的工程量远比挖山铺路要小,成本也低得多,更为重要者,是对沿途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最小,堪称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连接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栈道,起源于先秦,在诸葛亮北伐时又大规模兴修,主要集中在今川陕交界的山脉和汉中市北穿越秦岭的褒斜河谷这两段。现今四川广元市北面的朝天关,已利用当时留存的栈道深孔,恢复了一段栈道,成为蜀道风景线上三国文化景观之一。 原文 »
〔7〕出自《三国志》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中的「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余姚长,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戴之。迁荡寇校尉,授兵千人,使部伍吴、会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余人。后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稍迁裨将军,封新城亭侯。后代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猝得仁进军距濡须里问。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疲困。桓与诸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阵斩溺,死者千余。权嘉桓功,封嘉兴侯,迁奋武将军,领彭城相。」篇,“扬声”解释为:放出消息。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