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野王的解释

野王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诔上-潘安仁中的「学优则仕,乃从王政。散璞发辉,临轵作令。化行邑里,惠洽百姓。越登司官,肃我朝命。惟此大理,国之宪章。君莅其任,视民如伤。庶狱明慎,刑辟端详。听参皋、吕,称侔于、张。改授农政,于彼野王。仓盈庾亿,国富兵强。」篇,“野王”解释为县名。在今河南沁阳。李善注:“《杨肇碑》:除野王典农中郎将。” 原文 »

〔2〕出自《文选》诔下-潘安仁中的「夏侯湛,字孝若,谯人也。少知名,弱冠,辟太尉府。贤良方正征,仍为太子舍人,尚书郎,野王令,中书郎,南阳相。家艰乞还。顷之,选为太子仆,未就命而世祖崩,天子以为散骑常侍,从班列也。春秋四十有九,元康元年夏五月壬辰,寝疾,卒于延喜里第。呜呼哀哉!乃作诔曰:」篇,“野王”解释为县名。今河南沁阳。 原文 »

〔3〕出自《穆天子传》卷六中的「癸未,至于野王」篇,“野王”解释为古邑名。亦作“野”,地在今河南沁阳。郭璞注:“今河内县。”郝懿行云:“《晋书·地理志》云河内郡野王,太行山在西北。”王贻樑云:“野王,春秋晋地,战国属韩,汉时置县,在今河南沁阳。”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中的「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军京都,欲以御方。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太祖及袁绍等皆为校尉,属之。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灵帝崩,硕为何进所杀。杨复为进所遣,归本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党,击山贼。进败,董卓作乱。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山东兵起,欲诛卓。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与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天子之在河东,杨将兵至安邑,拜安国将军,封晋阳侯。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当捍外难,何事京都?”遂还野王。即拜为大司马。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其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固,尽收其众也。」篇,“野王”解释为县名。县治在今河南沁阳市。 原文 »

下一词汇:夜光